劳动党的困难——越战启示录(上)


  实力悬殊、法宝失效、动能耗竭、靠山松动,这场仗还怎么打?

  人们常把当年的越战作为今天伊拉克战争的参照,但是我们对越战的了解却主要是通过好莱坞的电影,因而不可避免地受限于美国人的感受和视角。其实,从许多方面来讲,这场极其惨烈的战争非常值得我们细细回味,认真琢磨。我将从北越的视角来介绍这场战争,尤其是他们所不断面临的巨大困难和痛苦,并在下一期里谈谈北越劳动党的大战略。

  首先来了解一下双方的力量对比和战争目的:美国是人类史上综合国力最强大的超级大国,拥有最先进最庞大的战争能力;北越是“半”个刚刚从殖民地社会解放出来的落后穷国,其人口规模、幅员、社会发展程度相当于中国的一个省,在抗日抗法战争中饱受掠夺,消耗殆尽,又在一系列错误的阶级斗争与社会改造政策中陷入混乱。北越试图统一越南,而美国视之为全球共产主义扩张的关键一步,担心在东南亚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因而于1961年起向越南派兵。这场战争不断升级,一打就是十多年。其间,越南劳动党的决策者们面临的困难之巨大令人叹为观止。

  第一大困难在于双方的军事力量悬殊导致北越军队的巨大伤亡。1963年起,美国地面部队大规模参战,采用搜剿战略与消耗战略,哪里发现“越共”(越南南方抗美武装)或人民军(北越派出的正规军),就先派B-52轰炸机狂轰滥炸一番,然后出动地面部队搜索,以巨大的火力优势摧毁敌人。搜剿的目的在于不断消耗对手,用驻越美军司令威斯特摩兰(WilliamC.Westmoreland)的话说,就是要让北越和“越共”放血不止,直至屈膝就范。事实证明,越南方面在火力、机动性和后勤供应等方面处于严重劣势,每逢大打就必输无疑,且死伤惨重,越美双方战斗减员比例为10:1,这样的比例基本上贯穿始终。

  第二大困难在于“人民战争”的失败。亚洲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中国革命经验的借鉴和发展,其基本思路是组建统一战线和发动人民战争。但在越战中,“人民战争失去了人民”。南方人民之所以同情和支持劳动党,是因为后者提出的各种政治主张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根本诉求。但当支持革命的风险过于巨大时,普通农民的首要诉求就是人身安全而不是政治和经济利益了。美军的搜剿战与消耗战,特别是频繁而大规模地滥用火力,导致越南南方农村社会的解体和毁坏。数百万农民被美军驱逐出故乡,或者为了躲避轰炸而自己逃离家园、流落城市或者聚集在美军营地周围的难民营里。这种解体和毁坏既是物质意义上的,也是社会组织和心理意义上的,这就从根本上严重削弱了人民战争的基础。南方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本来是“越共”赖以生存和壮大的群众基础,现在变成了寄生性的战争旁观者。到1967年夏天,劳动党方面控制的南方人口已经降到不足300万。解放区农村人口减少,导致农民的人均赋税大幅增加,农民拒绝交税,因此不得不开始强制征税。而且自愿入伍参加抗美战争的人数已经不到新兵总数的一半,“越共”不得不实行强制征兵。强制征兵和强制征税的必然结果是党群关系、军民关系在很多地方都趋于紧张。越来越艰险的战争条件和持续不断的军事失利影响到解放武装力量的士气和素质,悲观主义、纪律松弛、临阵逃脱乃至腐败现象逐渐滋生。南方当地的武装力量逐步瓦解,到战争中后期只能由北方派来的人民军充当作战主力,“人民战争”演变为北越同美国之间的常规战争。

  第三大困难在于对手的政治攻势。由于军事上的巨大失利,劳动党不得不转入战略防御阶段,这让西贡的阮文绍政权得以喘息,可以腾出手来按照美国人的要求搞土地改革。1970年西贡议会通过一个法案,推行“耕者有其田”。到1972年,40万农户据此得到了约150万英亩土地,佃农占农村人口的比例从60%降到30%。很大一部分农民有地了,冒死抗美反阮的必要性消失了,这当然给劳动党的政治统战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不仅如此,西贡政权还在农村推行一项强制性的组建民兵计划(“人民自卫队计划”),到1971年共有400万民兵。自己的法宝居然落到了敌人的手里,这在世界革命战争史上可能也是非常少见的困境。

  最后一个困难在于国际局势的变化。小而落后的越南之所以能与美国放手一搏而无惧核威慑,是因为背后有中苏两大力量的支持。但到了战争后期,中苏两国与美国的敌对分别缓和下来。1971年,尼克松已经安排次年访问中苏两国。1972年初,越南战争再次进入高潮,尼克松不仅对北越本土恢复大轰炸,而且冒险下令用水雷封锁北越海岸,让中苏的补给船只无法靠岸。如此挑衅性的冒险政策没有引起中苏两国的强劲反弹,他仍得以访问北京和莫斯科。在越南劳动党看来,这个结果说明两位老大哥已经“另有想法”。

  实力悬殊、法宝失效、动能耗竭、靠山松动,这场仗还怎么打?难道在这样的处境中还有获胜的希望?我们今天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越南,劳动党是怎么赢的?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