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三角——一个政治、经济互动的理论及对中国发展的理解


这是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工作室”最新一期的讨论稿。下面是节选,完整的记录稿可以在下面的链接下载:http://luming.essrc.org/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60 

…… 下面你们就可以看这张图,这张图里面我想表达的意思是,三个变量,政治和社会结构、收入差距和经济增长构成了理解中国大国发展道路的三角,而转动这个三角的是市场化的经济政策。中国30年的高速增长,是在既定的政治和社会结构下,借助于全方位的市场化改革而获得的。在基于分权的政治结构和基于关系的社会结构下,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拥有不均等的政治和社会资源,市场化导向的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也将政治和社会资源的不均等转化为了收入的不均等。收入不均等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所以在国际竞争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展目标之下,就必须回过头来去调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这就是我把收入差距这个变量引进来以后用来取理解政治和社会转型的过程。

在这个图里面我想表达的意思实际是三层。首先是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从政治、社会的结构开始,用市场的力量,发挥劳动力低价的比较优势获得高速增长。然后在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我们转到了收入差距,使得中国的增长成了不平衡的增长。第二个阶段往回转了,就是当收入差距对于经济持续增长产生危害的时候,这时候国际竞争来了,全球化来了,所以你就必须对政治和社会结构作出相应的调整来应对挑战。这个图的第三个含义在什么地方呢?这幅图是一个锥形,是逐渐往上走的。我想在这个政治和社会结构的调整过程当中,我们的起点是市场,我们的终点也使市场,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想传达这样的一个意思,就是有点爬楼梯的概念。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国的发展道路、中国模式的形成过程。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中国能不能够平稳转型?我的思考是可能的。为什么中国古代史上王朝更迭,而现代可能不需要呢?我认为有几个条件。第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政治结构已经不再是古代意义上的独裁了,就是我们不管怎么样,我们已经有了在政党格局下的政治竞争,这时,政治进一步开放面临的阻力就小了。第二,知识不一样了。人类目前已经有资本主义发展史了,也有计划经济的经验教训,这是我们跟古代相比较不一样的知识来源。第三就是开放和国际竞争。你为了把蛋糕做大,你现在就必须要形成开放的社会,鼓励投资,保护私人产权。第四,经济全球化的时候,中国面临的来自国际的压力越来越大。邓小平曾经的想法是,我把外资拉进来,让外国人成为中国的利益相关者。但是我觉得他有一句话没有讲到,我今天用它来结尾: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卷进了国际社会里面,当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关联度越来越高的时候,你必须要适应国际的规则。现在大家都讲政治要开放、决策要透明,实际上国际上也要求中国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