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六点半,我照例打开电视,收看上视的固定栏目《新闻报道》。这几天,这档节目每天都要介绍一位十七大代表。有些人是各行各业的名人,一说大家都知道,在所属行业很有成就;还有一些人,之前没听说过。昨天晚上说到的,是现任华东医院院长俞卓伟。2005年1月,俞卓伟从瑞金医院副院长调任华东医院担任院长;次年7月,他同时担任华东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的职位。
昨天上视的《新闻报道》,在介绍这位十七大代表的时候,说了这样两句话:“他二十年来,没有节假日,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报道的本意是说俞卓伟的工作勤奋,和他的敬业精神;可是我听了之后,却觉得这样说是不是太过了。俞卓伟作为一位著名的医生,他高超的医术和他的敬业精神,本身已经让人很钦佩了,以他的威望和人品,当选十七大代表,本身是当之无愧的。可是,为什么还要在本身已经很美的一幅画上,硬要加上几笔呢?还显色彩不够浓烈吗?还嫌画面不够饱满吗?这样的做法适得其反,它最大的败笔,在于破坏了榜样的真实性,让人觉得那是小说里的虚构;没有了真实性,还有多少感人的成份呢?
一个人,经常为了工作而放弃休息是完全可能的;但是,如果说一个人在二十年来都是这样,没有节假日,就让我们觉得不是感动的问题了。我们会想:
第一、国家之所以要规定每周的工作时间,就是让人们在工作之余也能很好地休息,此所谓劳逸结合。原先每周工作六天,国家出于对劳动者保护的考虑,改成每周工作五天了。特殊的工作、特殊的人,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当然有时会加班加点的。但是,如果说一个人二十年来没有任何休假日,这究竟是在表彰这个人的敬业呢?还是在批评这个单位没有给予劳动者更好地保护呢?俞卓伟现在是华东医院的一把手,但他是2005年1月才到了华东医院的,之前,他是瑞金医院的副院长,难道当时瑞金医院的院长,看着一个医务骨干没有任何节假日,就没有想到这样长此以往,是对一位杰出人才的伤害吗?如果真那样的话,当时瑞金医院的院长是很失职的。
第二、俞卓伟是一位医学专家,他应该更知道休息对一个人的健康是多么地重要。医生在拯救他人生命的同时,怎么会选择极度透支自己生命的方式,玩命地工作呢?每个人都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功。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又有行政重任,又有医务工作的俞院长、俞教授,怎么会不知道呢?
第三、即使俞卓伟真是这样做的,在这一点上,也不会让人钦佩、让人学习的。现在的城市白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休息的很不够。我们也不断从报道中听到“过劳死”之说。现代社会,人的工作压力都很大,导致很多人在玩命工作的同时,年纪轻轻的就处于不健康或者亚健康状态。媒体都注意到了这个社会现实,不但不通过榜样来让人们更注意劳逸结合,反而还在强化人们只要工作不要休息,让人们向玩命工作不休息的人学习,这种导向正确吗?我们的媒体一面倡导着与时俱进,一面自己却没有与时俱进。
至于说到一个人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二十年来是这样,太夸张了。人每天的基本睡眠时间是六到八小时。俞卓伟是一位名医,但是,没听说他有其它的特异功能;我不明白,他怎么能在二十年的时间里,只睡正常人所需的一半时间,就能又做行政高管,又做医学专家呢?此外,说他睡得极少的意义在哪儿呢?作为医生,是不是应该睡眠好了,精神充足了,再去工作?这样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是对病人的负责;如果强打精神工作的话,与自己、与病人都没什么好处。退一步说,如果这样少睡,他还可以正常工作的话,说明他是难得的超人型的,一般人很难做到,也就无所谓学习了。
有句话叫“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这话是对恰到好处的人说的。俞卓伟作为一位名医,一位著名医院的院长,他的高超的医术和他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作为一个十七大代表,已经恰到好处了;问题是,我们的媒体太喜欢作这种画蛇添足的事情了,本想让他显得更伟大,却让我们感到更像个超人,神人,不但没有让榜样更有光彩,反而由于虚假,让人们原有的好感也打了折扣。这种思路和这种做法,不只是上视对俞卓伟的宣传是这样,这样的例子,我们都很容易看到和听到。我们的宣传教育,常常不懂得用真情实感去打动人、感染人、教育人。
以前,我们神化了太多的人,也看到了太多走下神坛的人真实的一面;因此,我们对那种神化的宣传早就有了一种过敏和反感。我希望我们的媒体,能够更多地说真话,这样才有诚信度,让人相信,也让人更容易听进去。如果一听就是明显的假大空话,说得再动听,又能打动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