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奖高考状元:一场热烈上演的悲喜剧


 

文/商略

 

近日,有关奖励高考状元的风潮正在刮过神州大地,有关的报道也是层出不穷,那些平时默默无闻的莘莘学子就一下子站到前台,在聚光灯下显得局促不安。福建省的高考理科状元陈默就是如此,由于高考成绩较好,成为状元后,从天而降的65万元巨奖让他不知道所措,最后以捐助学校教育的形式才让他幼稚的心理稍显平衡(《贵州都市报》200787)。在网上只要输入高考状元字样,就会跳出很多关于奖励高考学生的链接,并且这样的对高考学子的奖励还有越演越烈之势。其实,从这个时候开始,一场热烈的悲喜剧已经上演。

 

重奖高考状元的理由

 

在众多形形色色的奖励高考状元的,奖励高考状元的理由无外乎几项,首先是“重视教育说。”重奖高考学子体现以政府或各种奖励单位对教育的重视的关怀;其次是“荣誉争光说。”对一些地方来说,对从来没有过出现过的高考状元进行奖励,是说高考学子为家乡争得了荣誉,为人民争了光,可喜可贺。可这些地方的范围是可大的,小到村,大到省,都是奖励的理由。

而事实真是这样吗?

 

对高考学子的大肆奖励,究竟是在鼓励什么?奖励所用的钱财来源如何,有没有正当性?在奖励高考状元的过种中最受益的是谁?失望的又是谁?对高考学子的疯狂炒作,背后有没有利益的争夺?笔者要问,重奖炒作高考状元,是不是和我们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呢?是不是我们现代教育的悲哀呢?

 

重奖高考学子,其实是应试教育的悲哀,没有什么值得让人欣喜的!

 

现在八月中旬了,对许多的高考失利者来说,重新开始比什么都更重要,希望总会在一起升起,而学校在争夺生源的战争正激战正酣,各种各样的宣传方式让人难辨真假。当然,高考的成绩还是有效的重磅武器,有状元的,状元在走之前会参加学校的各种招生宣传,会说各种感激感谢的话。没有状元的,那些上重点线的学生有多少名,一般本科院校有多少名,还有单科成绩优秀者总是有的吧等等,都成为学校在招生生源方面的重要法码。如此这般,让世界上最舍得教育投入的中国父母亲就拼命的把子女送往这些学样,中国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迫切愿望,特别是看到高考状元受到的奖励,羡慕死了中国父母的多少眼球,于是乎,他们以为,只有把孩子送进这些学校,能让孩子成材,交多少都愿意,自己多辛苦都心甘情愿,那怕是砸锅卖铁,也会在所不惜。

 

“分、分、分,老师的法宝,学生的命根。”以前在学校念书时,常常喜欢念这句顺和口溜,未能体会到其中的深刻意味,更多是一种叛逆和调倪,现在为人父母,这种体验却有点苦涩不堪。看到子女学习如此辛苦,作父母的无人不心痛,但一想到分数可以成为抢占成功的最高点,也就听之任之了。于是乎,我们的教育,就畸化为培养一种考试机器得分机器。

 

笔者前几天家来了一位亲戚,是送儿子来上高考补习班的。亲戚想送儿子去一所今年刚刚出了状元的学校去复读,希望儿子在一年之后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但在打听之后吓人一跳,他说,这所学校对今年高考成绩在450分以上学生,只收取少量的费用,而对低于450分的,每低一分按20元收取。算下来,让人吓一跳,因为他的儿子今年高考分数为320多分,光这一笔费用就得花上2400多元,加上各种各样的补课费用等,一次就得交近4000元。

 

“分数、分数,真是管钱,状元的分数可以挣钱,而失利者的分数却要被罚钱,呵呵。”而据说,今年这所学校对这名状元的奖励达到了5万元,这之中,是不是有点杀富济贫的意味就不得而知了。这样的收费,是不是有种行政管理中的惩罚性收费呢?至于学校是不是赢利,就不言自明了。

 

教育怎么了?

 

我们教育怎么了?素质教育提了N多年,却未见有根本性的变化,整个社会无不围绕着应试教育来开展,培养出来的是得分机器,高分抵能,动手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脆弱,道德素养低下,于是,我们的教育在这个误区中越陷越深,越深越陷,而重奖、滥奖就是这种教育坠落的助推剂。

 

读小学的儿子经常讲起发生在学校中的各种事情,很多故事听起来有些夸张,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也不会相信。有一次儿子说,每次考试之后,对成绩考得不好的学生,老师都要对他们进行惩罚,惩罚的方式就是这些学生在上课时,到讲台上跪着听课,老师说这是“杀鸡给猴看”,让大家知道学习不好所带来的后果。起初我不信,直到有一天,我去学校接儿子,亲眼目睹,让我的心为之震荡,心情沉重。自私一点,我很庆幸有一位做教师的老婆,庆幸儿子有一位做教师的妈妈,可以天天辅导儿子,让儿子逃离那些该死的惩罚。但其他一些孩子,父母为了生存四处奔波,那有时间辅导小孩,他们辛苦赚钱,把子女送到学校,接受文化道德教育,希望子女健康成长、长大成材。我们无法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中教育成长的小孩子,他们心理的创伤何时能够抚平,他们在那儿才能呼吸到健康成长的空气。

 

“社会进步的标志,就是让人能够有尊严的活着。这是人成其为人的基本权利。”而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何以谈尊严?何以谈权利?

 

这是什么造成的呢?就是该死的教育体制。分数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未来,也关系着教师的收入分配,关系着教师职称评定,甚至关系着教师的职业生涯(有些学校对考试成绩差的教师实行解聘),同时,也关系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关系着政府对教育的关心程度,也关系着地方政府领导的政治前途。所以,教育的功能被扭曲,扭曲的教育会导致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行为的扭曲,从小开始,学生们就被教师暗示在考试时,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作弊)提高分数,只要有利益就会引得人去追逐,以至于引发高考时集体舞弊事件年年发生,甚至于让人锒铛入狱仍会前赴后继,在所不惜。

 

分数!分数!!成为所有人心头永远的痛!

 

网上有很多关于大学生自杀事件的报道,很多还是发生在国内一流大学。究其原因,自杀学生都是因为不堪承受过大的心理压力却不知道该如何调节而自绝于世。留给人无尽的唏嘘和哀伤。这些学生能够很轻松的解决考试题,却当面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时,却不知道如何解决。在生命和分数面前,分数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只是有时候我们醒悟得太晚,让我们知道了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的重要性。只是这样的认识来得太晚,代价太过于沉重。

 

四问重奖高考状元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重奖高考状元事件中来。

 

一、重奖高考状元合适吗?在众多的奖励中,其目的都在于对那些因为家庭困难不能上学的学生提供帮助,这才是奖励的意义所在。奖励成绩优秀者、为困难者提供帮助,这才是奖励的宗旨。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很多家庭因为各种原因处于贫困之中,他们才是我们奖励所要面对的群体。而对于所谓的高考状元,应该一样对待,不能因为其成绩突出就重奖之,而对众多需要帮助的学子却漠然置之不管,与奖励的宗旨背道而驰的;

 

二、政府重奖高考状元引人质疑?如前所述,政府重奖高考学子其动机是值得质疑的。要众多的政府奖励理由中,无外乎是说如何体现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重视,真是这样吗?首先,重奖的钱从何而来,是全体纳税的,政府重奖高考学子的决定有没有经过合法的决策程序?谁有权决定纳税人的钱的使用,政府领导脑袋一拍就随意使用吗?如此这般,是不是有滥用权力的嫌疑?同样,在政府中的一些部门,比如法院系统,公安系统,检察系统更是没有权力来决定奖励。

 

三、学校对高考状元的奖励目的何在?近年来,国家也加大了对教育工作的投入,使教育教学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绝对没有一笔钱是用来奖励高考学子的。那么,奖励的钱从何而来,道理很简单,羊毛出在羊身上。国家每年都要重申要治理教育乱收费问题,其实到地方,这个问题收效甚微,各种违法违规收费照样进行,比如前文所述的“惩罚性收费”就是主要来源。只要从中拿出极少部分就行了。效果却很好,一来可以吸引眼球,制造广告效应。二来可以吸引更多的家长抱着钱,也抱着希望送子女前来就读。同时,各种名目的收费,也让教师群体中一部分人悄然富起来的。有房有车,生活富足,而这些收费中,有多少是合法合理的呢?

 

四、奖励催生怪胎。有报道说一所中学因为今年高考成绩较好,引得全国各地的众多家长不远千里,送子女前来复读,形成高考陪读,还说由于涌入的外来人口太多,带动了这个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四川南充考生张非参加过四次高考,先后三次被清华、北大录取,后又主动退学,再次参加高考,又被录取。就有网友说,张非此举是通过高考挣钱,因为每次考上,“都将轻松获得南充市的一笔重奖”。

 

在关注张非式高考现象的背后,高考状元情结、高分与奖金、升学率、职称、升迁、权力等层层交织,衍生出一种顽固的高考生态,使得高分所兑现的社会筹码日益繁杂庞大,并成为竞相追逐的目标。而比高分更为重要的家庭关怀、社会关怀、学校关怀,以及必需的学习的能力的培养,却轻易地被淡化甚至被忽略掉。

 

我们没有必要去对张非现象进行道德追问,一切都是体制的结果。在分数决定一切的体制下,我们就如身在漩涡中的浮萍,旋转起来就身不由已。

 

现在,当我们看到那些抱着巨额奖金心怀不安的年轻学子,还会为他们齐声欢呼吗?想想那些因为成绩不好而被罚长跪不起的儿童,我们能说什么呢?

200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