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也有假新闻


假新闻都是记者制造出来的吗?

   作者   中华第一文侠罗竖一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假新闻可谓过街老鼠,相关的记者也受到了严惩,真是大快人心。

但是,假新闻都是记者制造出来的吗?3年前,笔者就亲身经历过假新闻并不是记者制造出来的“现代媒体现形记”。

当时,笔者在甘肃某报做热线记者。一日接到老百姓的投诉,立即请示报社领导。说来也怪,向来不愿意碰那些“麻烦事”的领导居然欣然同意。闻言,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出发那天,笔者的心情非常激动。因为觉得终于可以为老百姓伸张正义了。

那天快到采访现场时,不满领导来了电话,说是报社总编很重视这个投诉,千叮咛万嘱咐笔者一定要采访得非常扎实。

接完电话,我感激的泪水都差点儿流了出来,心想这次无论有多么难,也一定要把采访工作做到最好,不然对不起那些老百姓,也对不起报社领导的重视。

然而,当我把下文呈现给报社后,却没有了下文。后经千方百计地打听,原来那个县的有关领导在我采访结束不久,就给我们报社的有关领导来了电话,结果我的已经明确地被有关领导定性为“写得非常好”的文稿《究竟是谁在“坑害”这45户农民? ,后来又在领导的“我们吃的××饭,就得不能跟××捣蛋”的训示中被报社编辑部“秘密收押”了。不过幸亏咱不是新手,而给留了一个备份。后来自作主张,发在了网上。

但是,没多久,一篇名为发展冷凉蔬菜产业金嘴乡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实现了五个转变》的新闻稿(据说那个县只给了报社3000元的“收买费”)就隆重登场了,而笔者实地采访来的那篇反应真实情况的新闻稿就只能任其在网上游荡了。

不过,今天拿出来做个对比,似乎可以给作为个体的全中国的新闻从业人员最起码的一个心灵上的安慰,而不至于让我们在阵阵的打击假新闻的潮声中误以为好像一切真的都是我们这些基层新闻工作者的错;同时,更让不知情的业外人士也多了解一些我们这些传媒人的苦衷——不再认为我们的假新闻太多。

究竟是谁在“坑害”这45户农民? 

                        记者   罗竖一

 金秋九月,本是农民喜获丰收的季节,然而2004年的九月,对于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金嘴乡火家台村7社的45户农民来说,却无疑是遭受了一场灭顶之灾:赖以养家糊口的3万多元耕地租赁费被人卷走了,而颗粒无收。闻讯后,记者随即进行了深入采访。

        农民:真把我们给害苦了

 金嘴乡火家台村受害群众对记者说,今年2月下旬,经乡政府和村社有关负责人协商,最终与承包商师全兴、张兆龙和胥春杰达成了“耕地租赁协议”。会后,由金嘴乡农业办公室主任杨增学具体负责草拟并打印了“耕地租赁协议书”,但此事始终没有任何一个相关农民的参与。

 2004315,依照金嘴乡农业办公室杨增学主任的安排,7社社长包正明手持一式四份的“农户地亩合同签字花名册”,逐一让40户农民在花名册上分别签字并按了手印。对此做法,部分农民产生了抵触情绪,但听说是乡政府出面组织的,所以大家最终还是放心地听从了乡政府的安排,尽管当时他们谁也没有见到乡上一手包办的“耕地租赁协议书”。

 当天下午,火家台村村委会主任陶万国和乡人大代表安有信作为出让耕地方7社的代表,与承包方师全兴、张兆龙和胥春杰,在金嘴乡政府签署了7社陶万国和安有信等40户农民“有偿提供划定区域内的水耕地200亩”给师全兴等3 人用来种植“阳春王”大白菜的租赁期限为1年的“耕地租赁协议书”(本协议一式四份,甲乙双方、乡政府及村委会各执一份)。但据记者调查,事实上最终落实下来的只有152亩,并且4月下旬时追加的5户农民共10.8亩耕地也没有以书面的形式作为补充条款列入 “协议书”。

 经了解,“耕地租赁协议书”第二款第3条规定:“耕地租赁费分两期兑付,签定协议时,首付100/亩”。然而,事实上承包商师全兴等人是在4月份时才分两次给45户农民发了每亩100元的租赁费。对此,徐世祥和徐成福等农民气愤地说:“这简直就是欺负我们农民,可是我们当初没见过协议书,也不懂法呀!更不知道乡政府给我们介绍来的原来是三个诈骗犯呀!”

 据调查,更让45户受害农民气愤不已的是,94,承包商师全兴、张兆龙和胥春杰3人悄悄地溜走了。此时45户农民的3万多元耕地租赁费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的工资等尚未支付,而协议书上明确规定“剩余的租赁费在种植的蔬菜开始上市时予以兑付”。

 面对此情,火家台村7社的农民纷纷告诉记者:“早知道乡政府介绍给我们的是三个骗子,那么即使当初打死我们,也绝对不会在‘农户地亩合同签字花名册’上签字并按手印。”

 包正明对记者说,承包商跑了以后,乡党委、乡政府和村社在96日上午开了一个协商会。在会上,乡党委许福堂书记讲到:“老板(指师全兴等人)事实上是被老百姓给逼跑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老百姓在交通等方面给人家老板出了太多的难题,所以,现在谁家地里的大白菜,谁家去管,尽量自己想办法减少经济损失,并且自己解决好秋种问题。”

 据受害群众介绍,6日下午,乡政府农业办公室主任杨增学对徐成福等人说:“当初乡政府只是起了一个介绍人的作用,假如你媳妇跑了,你还找你的介绍人去吗?现在乡政府的态度很明确,就是谁家地里的谁解决。”随后,分管农业的张治乾副乡长告诉包正明:“作为7社的社长,你现在应该尽力做好群众的工作,替乡政府分忧,看着让各家各户把自己地里剩余的大白菜给处理掉。”

 据不完全统计,日前剩余在地里的大白菜大概只有20亩了,但大白菜要么已经烂掉,要么已经开花,要么不时地遭人偷窃。采访中,一位冒雨蹲在大白菜地里的农民朋友老泪纵横地说:“记者先生,你们看看这些已经开了花儿的白菜,还有这些烂掉的,有谁会买呢?现在真把我们农民给害苦了呀!”

         乡政府:政府不管农民,没道理

 6日下午430分左右,金嘴乡政府办公室叶秘书告诉记者:“巨书记和许乡长都下乡检查工作去了”。这位秘书拨了半天电话,始终未能与许福堂书记、巨好文乡长取得联系。据说“是空号”。 

 后来,该乡农业办公室主任杨增学接受了采访。据杨主任介绍,师全兴等人的确是乡政府介绍给7社的,“耕地租赁协议书”确实是乡农业办公室具体负责草拟并打印的,但乡政府认为师全兴等人是被农民们给逼跑的(农民们告诉记者,师全兴等承包商与他们一直相处得不错)。现在也不能说人家骗了老百姓,坑了老百姓,因为事实上他们也没挣上几个钱。尽管如此,乡上的有关负责人还是在9月5日一大早去了师全兴等承包商的落脚点西宁,然而找了一整天也没找着。

 杨增学告诉记者:“我是不是说过‘假如你媳妇跑了,你还找你的介绍人去吗?’的话,我现在想不起来了。”同时,他还一再地强调,租赁耕地这件事,乡党委许书记和巨乡长一开始就知道,但他们至今基本上未与师全兴等人正面接触过。9月4日师全兴等人跑掉以后,许书记对干部们说:“老板(指师全兴等承包商)是挣钱,我们农民是学些技术,以求将来的更大发展。所以我们的农民现在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把各自地里的‘阳春王’大白菜卖掉,从而尽可能地减少自己的经济损失。”

 在谈到师全兴等承包商的来龙去脉时,杨增学对记者说,事实上乡政府对他们三个人的情况一直不太熟悉。当初之所以与他们合作,主要原因有三个:其一,7社的农民没有种植“阳春王”大白菜的技术,而长期从事蔬菜贩运的师全兴等人在这一方面比较懂行,也就是说想通过他们的传授,让农民们学些技术;其二,希望农民挣些钱,也就是“按500斤/亩粮食给予甲方(7社农民)耕地租赁费”,但据记者调查,7社耕地亩产量一般在700斤左右(小麦);其三,帮助农民开阔视野,以求农民们将来得到更大的经济实惠。

 面对7社人均收入仅为800元左右的现状,杨增学告诉记者,他们的农民经济收入确实很低,甚至有不少农民到现在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但他本人至今认为师全兴等承包商是被7社的农民们给逼跑的,人家师全兴等承包商也不算是诈骗。

 采访中,主管农业的张治乾副乡长对记者说:乡上得知师全兴等人跑掉以后,十分重视,不仅在5日就派有关负责人去西宁找过师全兴他们,而且在7日上午就已经开始帮助农民们解决地里的大白菜问题了。

 这位张治乾副乡长还告诉记者:虽然乡政府没有在“耕地租赁协议书”上签字,但农民们当初毕竟都是响应了乡政府的号召,才将耕地租赁给师全兴等人种植“阳春王”大白菜的,现在如果政府不管农民利益受损的问题,那没道理。同时,他还代表乡党委和乡政府表明了三点态度:其一,帮助农民将各自地里的大白菜处理掉;其二,乡政府将会继续出面找师全兴等承包商;其三,乡政府、村社和农民代表将会于近日协商解决一系列遗留问题。总之,乡上决不会让这45户农民的合法利益受到侵犯。

后来见报的别人写的文章:

发展冷凉蔬菜产业金嘴乡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实现了五个转变   

秋日的金嘴,凉风习习,却热潮涌动。在去年200亩高原冷凉蔬菜示范种植取得成功的基础上,今年,这个最高海拔达到3666、被誉为永登青藏高原的贫困乡镇,大力发展高原冷凉蔬菜产业,推广种植荷兰豆、大白菜等反季节蔬菜1200亩,改写了这里世世代代只种青稞、大麦,不种蔬菜的历史,为二阴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开辟了一条新路,为冷凉山区调整农业结构做出了可贵的探索。今年他们种植的蔬菜远销到青海、宁夏、白银、河西等地,绝大多数种菜的农户,亩产值都在1200170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2000多元。仅此一项,推广种植蔬菜的火家台等两个村人均增收100元。

      金嘴乡位于永登县最北部,这里山大沟深,平均海拔2561,年平均气温4.9,历史最高气温29.7,最低气温-27.2,年平均降水量436毫米,年无霜期仅100天。就在这样一个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二阴山区,村民们第一次在瘠薄的土地上种上蔬菜,收获了希望;在这样一个世世代代只种粗粮、土豆的高寒山区,他们成功地找到了一条贫困山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路子。种植蔬菜不仅让农民们尝到了甜头,让农民看到了希望,更重要的是,金嘴乡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具有里程碑式的深远意义。在两天的采访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虽然这里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目前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但是通过大力发展蔬菜产业,这个全县数得着的贫困乡已经开始迈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大力发展高原冷凉蔬菜产业,使全乡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5个转变。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巨变在金嘴乡,农业结构的调整,确确实实是一场革命。

      2002年,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走马上任。经过反复考察论证,制定了以发展高原冷凉蔬菜为重点的全乡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当几十名乡机关干部分赴各村社开展入户宣传时,立即在群众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连小麦都熟不了,还想种蔬菜?真是天方夜谭”———在世世代代只种短生长期作物的农民眼里,种菜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乡上干部的入户工作一直持续了十多天,但群众却不为所动,一听要改种蔬菜,群众的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任凭你磨破嘴皮子,就是不买你的账。时间久了,就连做工作的乡村干部也开始怀疑起种菜的可行性,逐渐动摇了。为此,书记乡长三下兰州,专门从省市农业部门请来蔬菜专家,轮流在各村社开展冷凉蔬菜种植技术讲座。听了专家们的讲座,一部分村民开始将信将疑,但大多数群众还是对专家的纸上谈兵信不过。他们就是不相信,二阴山区还能种蔬菜!为了彻底打消群众的顾虑,乡上又从青海等地买来冷凉蔬菜种植的现场录像为村民播放,并包了3辆客运车,在各村社挑选了几十名思想比较开放的群众到天祝县、红古区实地参观。并向群众承诺,凡愿试种的农户,乡政府包产包赔,每亩种菜收入达不到300元(按每亩产500斤小麦计算,这在金嘴乡是小麦的最高亩产值)的,不足部分,由政府补助;凡是试种户,乡政府无偿提供蔬菜籽种和地膜;乡政府与县里有关农资经营单位签订合同,为试种户赊账供应化肥和农药,并由干部包村包户,对田间管理、浇水、施肥、防病虫害等环节进行全程指导。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全乡第一个蔬菜示范区———火家台村窝窝社200亩大白菜示范推广区终于建成了,近200户农民试着吃起了螃蟹。

      从征地育苗开始,全乡机关干部全部走出办公室深入一线,一律一人一件雨衣,一双胶鞋,打起背包住进了示范区,在村民家里和地边的窝棚里一住就是几个月。他们和群众一起摸爬滚打,已经没有了平时的干部模样,许多人一个月里只回了一趟家,一身土,两腿泥,满脸疲惫。干部们踏实努力的工作,终于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拉近了多少年来日渐疏远的干群关系,也换来了当年蔬菜示范区的丰收。这一年,示范区种植的200亩大白菜,平均亩产接近1万斤,亩产值达到1200元左右,部分农户亩产值超过了2000元。尝到了甜头的农民,积极性空前高涨,种植观念一下子来了个大转变,从不愿种到自愿种,从你叫我种到争着抢着种,示范区种植面积扩大到450亩,并辐射带动了下阴洼等几个社750多亩的蔬菜种植。

      乡党委书记许福堂谈起发展蔬菜产业的体会时感触颇深:多少年,我们的步子一直迈不大,最突出的问题和最大的制约因素,除了根深蒂固的传统种植模式的影响外,就是农民观念僵化,思想陈旧,一下子难以接受农业新事物、新技术,这不怪群众。他们深居穷乡僻壤,信息闭塞,几乎对农业新技术和目前的发展现状一无所知。要想使他们从根本上彻底摆脱几千年以来传统的种植模式、经营观念,我们的工作要细、要实,要让他们从示范中看到希望,尝到甜头,实实在在的增产增收

       乡长巨好文接过话头:我们发展高原冷凉蔬菜产业,群众经历了从顽固到开化,从不认识到认识,从不愿种到抢着种,从心存疑虑到积极大胆实践这一漫长过程,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农业结构调整的成败就在于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在于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如果我们干部的思想首先不解放、观念不转变,工作的思路就会被陈旧的、传统的思想观念所禁锢,就会锐气不足,工作就会走弯路,思想就不会冒火花,创新的设想就不敢提,探索的步子就迈不开,就不会有今天的局面。结构调整的模式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

      长期以来,这里的农民以种植山坡地为主。这几年,水浇地增加了,但是他们的种植模式几十年一成不变,用种山坡地的经验种水地,管理简单粗放,经济效益十分低下。通过种植蔬菜,不但丰富了种植模式和种植内容,而且为农业生产不断赋予了更多科技内涵,经济效益凸现了出来。其次在结构调整中,调整的模式发生了转变。刚开始时,他们采用政府+示范区+农户的发展模式,经过一年时间的实践后发现,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病就是政府承担一切,农户配合不力,该打药时不打药,该浇水施肥和锄草时常常是包户的干部喊几趟也叫不动。尤其在蔬菜销售季节,政府几乎没有精力去找市场、跑销路,结果仓促销售,导致效益低下。2003年他们种植的大白菜就是吃了这个亏。菜刚长成时,一个个圆鼓鼓的,质量非常好。但是由于外面的蔬菜经销商不知道,农民自己缺乏市场意识,政府拓展市场又限于人财物力,一时销路打不开。小商小贩们从地头以每斤8分的价格收购大白菜,尔后转手以每斤5角的价格抛向市场,无计可施的农民心疼得直骂娘。直到销售了三分之一的大白菜时,菜价才被蜂拥而至的菜商挑起,地头收购价每斤达到两角。虽然菜农的亩均收益都在1200元左右,但是一亩地少卖了近千元。

       总结去年的经验,今年,他们调整思路,在发展模式上以龙头+基地+农户市场+中介+农户为主,让充分了解市场信息和市场运行规律的龙头和中介来带动基地和农户,减小农产品进入市场环节的费用,实现了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今年,他们从南方引来了介实公司,让介实公司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农户的生产由中介公司指导,产品由中介公司按合同收购,中介公司的龙头作用和外地与本地蔬菜商贩自发形成的中介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通过互动,一方面群众学到了农业科技新知识,了解和认识了市场,另一方面也使龙头、中介和农户实现了双赢,既减轻了政府的压力,也把农民送进了市场。从示范种植向规模种植的转变

      金嘴乡有条件种植蔬菜的有火家台、金嘴、向阳等3个村,涉及水浇地5000亩。但刚开始推广时,只有火家台村种植了1100亩,向阳村只种植了10亩,金嘴村一亩也没种,做强做大绿色蔬菜产业仍然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存在着生产总量和生产规模偏低偏小的问题。为了克服这种不平衡发展状况,今年在省、市、县农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加大了力度,在提高质量和产品种类上作文章,根据各村不同实际,筛选适合本地区的优势蔬菜品种,分别试种了白菜花、西兰花、结球生菜、豆苗、西葫芦等蔬菜品种,走村村有一品村村有拳头新、专、特路子,协调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向均衡方向发展。目前,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已扩展到全乡,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局面初步形成。

               政府工作由行政指令型向指导服务型转变

      从近几年我市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来看,刚起步时,政府所做的工作往往是行政命令式的,农民群众自愿接受的少,积极性不高,不得已政府只好一切大包大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缺乏群众的主动性。为了改变结构调整中政府与农民对立的局面,变被动为主动,金嘴乡党委政府把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放在了首要位置,从根本上切实解决农民群众不愿种的问题。他们通过一年扶上马,两年送一程,三年发展靠自己的工作步骤,一改过去结构调整过程中政府唱主角,群众当配角的现象,由政府当配角,群众唱主角。特别是扶群众上马后,政府根据市场引导好农民,指导农民自己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政府只是当好农民的参谋,干部当好农民的服务员。这种主角配角的相互转化,实现了由农民充分参与结构调整的目的,也实现了政府职能由行政指令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在火家台村大白菜基地,我们采访了近十几名群众,问他们明年政府不再补贴了,不再包产包赔了,他们还种不种了。他们都表示,政府以前搞补贴,那是为了让他们打消顾虑。通过两年的种植,他们已经没什么顾虑了,也知道种什么好了,也会种了。他们说,明年不但要种,而且还要多种,要种最能卖钱的菜。蔬菜产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

       这里的农民历史上没有种菜的习惯。所以一开始蔬菜种植还是比较粗放的,以管理简单的大白菜等为主,还没有充分发挥高寒地区冷凉蔬菜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在病虫害防治中,有时还有滥用禁止使用的剧毒农药的现象。为了进一步提高蔬菜生产的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提升基地的档次,把金嘴冷凉蔬菜发展成品牌蔬菜,今年,在市县有关单位和部门的指导下,在着手建设绿色蔬菜生产基地时,他们从生产环节入手,推广使用专用品牌,严格规范化肥农药的使用,从源头上加强对农肥、农药等生产投入品有害残留的控制。化肥农药由政府从省市农科院(所)统一购进、科学配方、规范使用,使所产的蔬菜成了真正的绿色食品,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对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火家台村,我们遇到了正在地头上刚刚捎好两大筐西葫芦准备到永登水泥厂出售的村民苏小占。他告诉我们,去年蔬菜销售时,虽然每个种植户亩收入都在1000元以上,但是由于缺乏销路、缺乏品牌,许多人苦于种的菜卖不出去。因此,他今年种了2.5亩进口品种的西葫芦。他告诉记者,在种西葫芦前,他已经搞了市场调查,他选种的这个品种,瓤少、生脆,很受市场欢迎。他种的菜从不使用剧毒农药,选的又是进口新品种,他说,即便没人到地头收购,自己捎到集市就能销售完。他笑呵呵地告诉记者,年初他刚从打工的地方回来,他决定不再外出打工了,回来一心一意地种菜。祖祖辈辈我们种粗粮、吃粗粮,不要说种菜,就连蔬菜也不常吃。通过基地示范,我们这些人的观念转了一个大弯,思想新了、脑子活了,觉得脚下的路更多了。他让记者明年再来,他说:明年这里就不是这几样菜了,啥值钱他们就种啥!  (王瑜   张治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