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IT最佳时机来临 --访IDG全球高级副总裁熊晓鸽


  演讲、论剑、高手……在这种满是豪侠义气和飘浮着江湖味道的空气中,一年一度的IT财富论坛成了总裁CEO们的比武大会。但在昨天闭幕的"2002年中国IT财富年会"上,扮演真正主角的不是叱咤风云的总裁CEO,而是来自决定IT业命运的投资方。对风云变幻的中国IT业来说,最拥有发言权的是作为资本意志的VC(即风险投资)。今年的IT是否已经走出了寒冬?风险投资是否还看好IT?中国IT业该往何处去?本报记者在本届财富年会上特别走访了被誉为"中国引入高科技产业风险基金第一人"的IDG全球高级副总裁熊晓鸽。

  我们对国内IT业充满信心

  记者(以下简称记):自2000年底以来,全球经济呈现出疲软的态势,多数风险投资公司都在大幅度削减在中国的投资力度,作为全球最大的风险投资机构的全球副总裁,您如何看待这种状况?

  熊晓鸽(以下简称熊):我认为目前正是在中国实施IT投资的最佳时机,原因在于:首先,由于政策的利好和市场的刺激,中国的IT市场在未来几年仍将会有快速的增长。IDC预测,中国在未来五年仍旧是亚洲国家中在IT行业增长潜力最大的国家。其市场规模将从2001年的186亿美元增至2006年的550亿美元。同时,作为全球最大的IT制造国,必将在今后的几年中涌现出原创的IT高新技术。

  其次,其他投资者的观望,给了我们充分的时间用来挑选和评估新的投资机会,使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评审的水准,实施更为周密细致的调查分析。

  去年,我们在国内IT领域近3000万美元的投资,可以说是我们对国内IT充满信心的最好体现,我们将计划在2007年之后在中国IT领域的总投资额达到10亿美元。

  世界经济衰退对中国IT业有好处

  记:目前,世界经济衰退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IT经济如何进行抗跌和从中发现属于自己的发展机会?

  熊:对于所有的IT企业来说,2002年似乎都不是风平浪静的一年,在激烈的市场颠簸中,中国IT企业都在慢慢地寻求自己的方向。今年,中国IT业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新公司少了,但实实在在的服务多了,这说明中国的IT业正渐渐回归到理性的轨道上来。

  我认为世界经济衰退对中国IT业有好处,中国IT业应该从全球经济衰退中找到自己的机会。吴敬琏教授在IT财富年会上讲过,IT全球衰退也使中国的比较优势得到发挥,海外的技术人才回流,这是IT全球衰退给中国带来的益处。最近两年我们IT产业随着世界的IT产业进入低谷,国内外企业都希望尽量降低成本,大量的外国企业把他们的加工厂搬到中国来。这使中国这两年IT产业的产值增加非常快。

  另外,中国在世界级的IT产业衰退中还得到了一个好处,这个就是技术人才。在海外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就业市场显得疲软,有大量的海外高新技术人才回到了中国,这应该说加强了我们本土的IT人才素质,从而给IT产业带来了新的生机。

  退出机制是关键

  记:您看好哪些未来的IT新技术?今后IDG在中国投资的重点在哪一些领域?

  熊:我认为,手机、系统集成、IT服务将是推动新一轮技术发展的动力,今后9年内,IT业所创造的直接财富将达到15万亿。因此IT业仍是IDG所关注的重点。

  记:您觉得目前对您在中国开展创投最大的考虑是什么?

  熊:可能仍旧是退出机制。但我觉得这不是问题。因为中国目前的创投业已经初具规模;新一轮的科技创业热潮已经来到;相关的法律将会陆续出台;创业板的开设已为期不远;目前是选择投资项目的最好时机。目前国内项目源过多,虽然缺乏世界顶尖技术,但是有非常多的技术适合国内市场。因此在项目多的状况下,风险资金相对较少,风险资本机会很大。

  澄清新经济认识误区

  记:前两年互联网经济陷入低迷,导致人们对新经济的信心不足,您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熊:我更愿意把新经济称做知识经济或者是技术经济,因为它实际上是由知识或者技术来驱动的。另外人们观念中存在的一个更大的误区是:美国股市的下跌就意味着新经济不行了。这更是大错特错。"

  应该说泡沫破裂是件好事,许多人短期发横财的美梦被打碎了,炒作停止了,但是互联网的应用却依旧在向前发展。IDG旗下的风险投资早已真正参与到新经济建设中,在中国已经投资了90个左右的项目,共1.5亿美元左右,其中三分之一与互联网有关,比如搜狐、8848、天极、3721、美通、携程、世纪互联、美商网、阿里巴巴、索易等。

  去年,IDG中国业务(不包括风险投资)成长率高达40%,居公司全球各地区之首。今年4月份,IDG总裁麦戈文先生在国际周上就曾表示过看好中国市场,公司承诺的要在中国投入10亿美元风险投资也将继续进行。而申奥成功和加入WTO,更是带来无可限量的机遇,关键是你如何去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