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罗尔斯是当代社会学的大师。中国留学生吴咏慧曾经在哈佛大学听过罗尔斯的课,她在《哈佛琐记》一书中描述了课堂上的情景:“罗尔斯讲到紧要处,适巧阳光从窗外斜射进来,照在他身上,顿时万丈光芒,衬托出一幅圣者图像,十分炫眼。”这一老师传道、学生受道、其乐融融的场景,真是让人神往。
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罗尔斯教授讲完最后一堂课,谦称课堂所谈全属个人偏见,希望大家能独立思考,自己下判断。说完之后,罗尔斯缓缓地走下讲台。这一瞬间,教室里的全部学生立即鼓掌,向这位尊敬的教师致谢。罗尔斯本来就有点内向害羞,于是他频频挥手,快步走出讲堂。可是,在罗尔斯走出教室后许久,学生们的掌声依然不衰。冬天拍手是件苦差事,吴咏慧的双手又红又痛,便问旁边的美国同学,到底还要拍多久?同学回答说:“让罗尔斯教授在遥远的地方还可以听到为止。”什么是哈佛精神?这就是哈佛精神。什么是学术的尊严?这就是学术的尊严。
如今有的大学教授只想着换更大的房子,然后享有各种荣誉职务;而许多年轻教师则只想着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申请国家的研究基金和自己职称的升迁。一些老师对讲课,尤其是为本科生讲课常常是应付了事。
什么时候,在我们大学的讲堂上能够出现那“遥远的掌声”呢?首先,得有一群由衷地鼓掌的学生和配得上享有掌声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