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近期石油价格席卷而来的“阵阵涨声”中,中国局部地区石油供应链再度告急。据报道,由于是受国际油价持续走高影响,福建中石化、中石油已基本停止对民营加油站供油。一些社会加油站业主反映,有些民营加油站自7月初以来,就没从福建中石油拿到一滴油,而中石油此前一直是福州民营加油站的主供应方。(中华工商时报8月1日)。
实际上,近年来,几乎每次全球价格的急剧上涨,石油中下游市场尤其是民营加油站等,都无一例外地成为受冲击的对象。仅仅在数年前即2003年的持续油荒中,据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的调查数据显示,由于油价上涨和两大集团不给油,曾经一度让80%的民营小炼油厂处于停产或者半停产状态。
2005年上半年,广东地区持续2个多月“油荒”。然而,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当年前6个月,我国成品油总出口却高达759万吨,同比增长48.6%,而同时成品油进口却下降21.1%。显然,虽然国内一些地区在闹“油荒”,国内石油企业却同时大量把油出口到境外去。
不难看出,在这些年接连不断的“油荒”中,其实都不是我国石油市场油源出现了根本的紧张,而由于我国石油企业本身行为所致。众所周知,在寡头市场上,企业行为反应函数实际上和整个市场结构密切关联。因此,福建以及此前接连出现的油荒,不能不拷问我国目前石油市场的运行结构。
1998年之前,我国实行石油业务的分业经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中化分别垄断石油市场部分业务。1998年,国务院变此前的分业经营为混业经营,中石油和中石化分别获得北方12省份和南方19个省份的石油勘探、生产业务,并同时获得石油进出口经营权,中石油业务不变。
与此同时,国内炼油厂生产的成品油和地方政府为数众多的加油站也被悉数收归中石油、中石化所有。因此,两大集团通过对油源的垄断,牢牢地实现了对中下游炼油业务和成品油销售业务的控制,而轻松获得垄断利润。中石油目前已经成为香港资本市场最赚钱的公司,2006年实现净利润1422亿元,中石化实现利润超过500亿元。与此相反,全国1万多家民营石油企业则由于油源被人所控,经营惨淡。
显然,虽然经过1998年的业务分设,我国石油行业近年来呈迅猛发展之势,在近年来风起云涌的全球石油市场上频频见到中国油企的身影。但是,中国石油领域未完成的改革依旧重重,石油市场结构无疑成为未完成改革领域的首要议题。
2005年初,国务院出台相关文件正式规定非公资本将被允许进入电力、电信、石油等垄断行业。但是,政策地落地依旧面临着诸多难题。此后,为履行加入WTO协议,我国成品油批发市场正式向外资开放承诺,商务部正式向中化国际石油公司等8家成品油销售企业颁发经营资格。随后,中石化森美(福建)石油有限公司等3家中外合资公司、外资独资公司进入中国成品油分销领域。
显然,决策层希冀通过增加市场主体,导入竞争秩序的意图十分明显。但是,石油市场开放仍处在局部领域、部分环节。从政策上看,仍保留着垄断方面的诸多特征,例如石油民企在市场准入、生产、加工、批发、零售、仓储、运输、税收等方面,还不能与外资、国资一样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而对于外资,其一直希冀获得的开采和进口权益没有对它们开放。
从本质上看,石油市场作为一个自然垄断产业,其产业链条上既存在垄断性业务,但更存在着竞争性业务。国家从资源安全角度,对上游能源勘探等业务进行授权经营,实行垄断性的市场规制结构有其道理。但是,从目前世界范围的实践来看,垄断性业务正呈不断缩小趋势,竞争性业务呈扩大的加速态势。
如何因应这种全球变化趋势,通过在开采勘探等自然垄断环节实行政府监督下的授权经营,而在竞争性环节则通过市场准入制度实行公平竞争,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切实体现中国石油市场的规制效果,依旧是中国能源领域前行需要优先破解的巨大谜底。可以设想,石油市场如何适度集中和引入充分竞争的双重压力,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中国石油行业的成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