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 努尔哈赤 民族的太阳


       学习历史有一个发现,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有在其民族的历史作用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同为北方游牧民族,同为英明勇武的部落领袖,同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同为本民族雄起的奠基人,同样统一了本民族各部落,同为统一天下打下了基础。
   
        成吉思汗,蒙古开国君主,著名政治家和军事统帅。名铁木真,姓孛儿只斤,乞颜氏。元代追上庙号太祖。生于1162年,死于1227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闻名中外的蒙古族及中华民族的英雄。十二世纪中叶,中国北方在金朝的残酷统治之下,蒙古大漠南北草原各部还各自独立,互不统属,互相攻击,一盘散沙。成吉思汗以其杰出的政治谋略和正确的战略战术结束了蒙古草原四分五裂的局面,完成了蒙古族的统一。十三世纪初,开始了灭金战争,他以为民族复仇的名义率领十万蒙古铁骑直指金朝的中都(今北京),原来能征惯战的女真人现在已不堪一击,中都很快被攻克。后因国内有事返回蒙古,未能一举灭金。1227年,成吉思汗在攻金途中死于六盘山下,临死前还逼迫西夏王表示投降,并留下了灭金、灭夏和如何巩固政权的三条遗嘱。为统一中国北方、进一步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生于1559年,死于1626年。努尔哈赤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不屈奋起,以父,祖遗甲十三副起兵,率领八旗子弟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临大敌不惧,受重创不馁,以勇捍立威,受部众拥戴,历时30多年,统一女真各部,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和满族共同体的形成。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兵势渐强,势力日增,万历四十六年(1618)以“七大恨”祭天,誓师征明,开始了为清王朝的建立艰苦创业。与明将袁崇焕在宁远交战中,中炮大败而回并受伤,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终年68岁,葬于沈阳城东,称之“福陵”。庙号“太祖”。 
 
        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战绩相若,作用相似,但在奠定两大王朝的政治策略上却有较大不同,导致了元朝的速亡(97年)和清朝的长久(264年)。
 
        成吉思汗出生于好勇斗狠的蒙古族,以弓刀马上为生,因此注重武功,而轻视文治,在攻城略地时可说是无敌于天下,打下了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但打下来的地盘不能够及时巩固,没有建立治理机构的想法,还是过去蒙古人的惯例,多数是杀戮抢截一番后焚城而去,即使后期建立了政权,在治理结构上也很不完善,更不注意收降人心,这种弊病直到元末也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其二是把人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重蒙古人而轻其他人,不仅人为地制造隔阂,还使汉人一千多年较为完善的封建制度不能为其所用,仍没有摆脱蒙古民族粗糙的管理方式,造成了很严重的无序状态。第三是杀戮太重,造成民怨沸腾,反抗浪潮此起彼伏,在元朝百年的统治中,一直没能彻底征服反抗力量。但无论如何成吉思汗也是一代伟人,只是他的子孙们未能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及时调整策略,是元朝速亡的关键。
 
        努尔哈赤吸取了成吉思汗的教训,他的第一个成功的策略就是重用汉人,在他和接下来的皇太极身边,集中了文有范文程,武有洪承畴的汉人精英集团,为他们出谋划策,冲锋陷阵。治理体制基本上完全是继承汉人的做法,使以汉人为主的广大地区各族民众较容易接受,逐步化抵触为顺从,时间一长,年代渐久,民族意识渐淡,使清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四个统治超过二百年的政权,第一个外族入主中原统治时间最长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