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属亚热带风气候,高温多雨,干湿两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8℃—20℃,大部分地区终年无霜,年降雨量为1500—1800毫米。热带、亚热带光热水土的丰厚条件造就了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的优势。全州森林覆盖率63。68%,其中原始森林面积为 330 万 亩,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2万亩。在仅占全国0。2%的国土上,植物种类占全国的1/5,动物种类占1/4,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和“物种基因库”的美称,并已列入联合国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圈。
西双版纳是全国唯一的以傣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州,这里世居着傣、汉、哈尼、拉祜、布朗、基诺、瑶等13种民族及尚未归类的空格人、补过人、克木人,全州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1%,其中傣族占30%。各少数民族独特的民居民俗,多彩的民族服饰,众多的民族节日和各民族的宗教文化、雨林文化、贝叶文化、茶叶文化以及舞蹈艺术、歌唱艺术、民间工艺等汇集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形成了浓郁的热带民族风情,使西双版纳成为观光旅游、科学考察、民族历史研究、生态旅游、度假旅游、跨国旅游、会展旅游的理想之地。
西双版纳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与泰国互为毗邻,国境线占全省的1/4,是我国从陆路通往中南半岛的要冲。全州国境线长966。29公里,其中中缅段288。5公里,中老段677.5公里。有60余条边境通道,其中有6条出境公路与老挝、缅甸公路网相连,至泰国的公路子里程仅为200公里。发源于表藏高原,一江连六国的澜沧江一一湄公河纵贯全境,中、老、缅、泰四国已于去年6月通航。建于1990年的西双版纳机场现已开通了9条国内航线和直航泰国曼谷、清迈的国际航线,全年航般次数达到一万架次以上。州内现有航空(西双版纳机场)、陆路(勐腊磨憨)、水路(景洪港)3个国家级口岸和一个省级口岸(勐海打洛)及多个出境通道和边民互市点。
西双版纳的山区、半山区占总面积的95%,解放前,西双版纳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1950年解放后,各民族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原始社会末期等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发展阶段,共同进入了社会主义。经过50多年的经济建设,各族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因文化教育、环境条件和发展基础的差异,以及历史的和现实的多种原因,使县市之间、城乡之间、山坝区之间、各民族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较为突出。2001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1761元,其中收入最高的景洪市允景洪办事处达3689元,最低的最洪市勐旺乡只有852元,两者收入悬殊四倍之多。边远山区/边境一线至今交通信息闭塞,生产力水平低下,群众生活贫困。全州尚有2万人未解决温饱,10万人未达到新的脱贫标准。
2001年全州国内生产总值达48.59亿元,比1996年增长49.4%,年均增长8.4%;地方财政收入达35375万元,是1996年的1.43倍,年均增长7.4%,社会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形成了稳定的三、一、二产业格司。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粮食优质化进程加快,胶、糖、茶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增幅明显,生物开发和特色农业出现了一些好的典型,区域产业布局进一步完善。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6.9%,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商业贸易、邮电通讯、餐饮、房地产和电力等行业发展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比1996年增加了9.5%个百分点。勐罕、勐仑、关累、磨憨、打洛等一批重点旅游和边境口岸城镇正在崛起。
基础设施设成效显著。五年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66.9亿元,交通、能源、通讯、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景洪——勐养二级公路、西双版纳新大桥、机场高等级公路等一批交通重点项目相继竣工,景混公路、景洪至勐腊磨憨通县油路建设加紧实施,全州公路网络进一步健全,通达能力明显提高;实现了与省网并网运行,农村民委员会实现通电、通路、通电话; 开通了国际互联网,建成了西双版纳信息网络平台和政府信息网络平台;完成和新开工了一批水利工程重点项目; 市政建设取得新的突跛,城市道路档次和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水平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全面推进。全州确定的130户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工作全部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经营机制和经营状况有所改善。州、县、乡党改机构改革稳步实施,农村改革继续深化,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和城镇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推行。财税、金融、粮食、搞资、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4.7%,边境贸易年均增长13.7%,澜沧江——湄公河航运和昆明至老挝万象的国际客运车正式开通;引进了一批国内经济合作项目和三资企业项目。
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5%和4.4%,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通过实施“五五”扶贫攻坚计划和“两山”(布朗山和基诺山)扶贫综合开发工程,实现了4.6万人的脱贫;加大了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力度,森林覆盖率达63.68%,开展了缴枪禁猎和城乡环境治理工作,为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资料来源:
中国普洱茶贸易网 http://www.cnpuer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