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盛的典型性失败


东盛的典型性失败

 

       在艰难地尝试理清郭家学和东盛编织的资金迷宫前,本刊需先表明三个重要的观点:

       第一,东盛的失败首先是战略性的,我们相信未来中国的医药航母不会从类似的企业中诞生。而东盛重蹈三九、华源的覆辙是愚蠢的,在两位“先烈”已然倒下的事实面前没有转舵,或者退路全无。事不过三,请医药企业高管引以为戒。

       第二,关注东盛与拜耳交易的结果已没有意义,过程即全部——相信“坐庄套现说”者会继续相信。而在这场颇具“愚弄”意味的资本游戏中,有意义的是郭家学原色的曝露;遗憾的是东盛手头作嫁的优质资产“白加黑”、“小白”和“信力”前途未卜,靠密集广告堆起的OTC品牌其脆弱性难当风雨……

       第三,东盛的典型失败是郭家学本人的幻灭过程。他企图成为一个领军人物,他企图打造一个行业巨擎,他企图塑造一个全面的企业家形象,他企图玩转资本市场……他的这些企图都已成为今天的伤口,而愈合的可能微乎其微,因为唯一的机会已被他自己摒弃——我们从郭的言行中没有看到反思,他反复拿“如果”来作答,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不会是第二个史玉柱。

       中欧商学院已故院长张国华教授会在与新学员见面时讲这样一个事实:成功企业家性格测试发现,性格并不能够决定成败,成功者几乎囊括了所有性格模式,而其中确有一个性格共性,即诚信。这个标准,此刻判断东盛及郭家学已然足够。

孙亮/

第一篇

“愚弄”游戏始末

本刊记者 张利刚

 

       东盛挪用上市公司巨款,坊间盛传东盛科技有幕后“庄家”操纵,东盛把三大OTC品牌卖给德国拜耳等一系列事件都似乎表明东盛为破困境已经手忙脚乱,这与郭家学一向“精明”的作法不符。与拜耳交易结果悬而未决,为东盛和拜耳的角色定位增加了不确定性。郭家学对各界看似真诚的道歉,却总让人感觉到一种“愚弄”的味道。

 

步步吃紧的资金链

20076月,记者再次得到陕西东盛科技欠薪的消息——老员工从200612月起、新员工从20073月起,到现在一直没发工资。

其实,关于东盛科技集团窘况的消息这两年就始终没有断过。20074月,陕西东盛男篮传出已有三年“欠薪史”,为了节省电费夏天不开空调;2006年底到2007年初,媒体盛传的资金链出现危机;股权已经全部质押给了银行,连西安总部的管理大楼也被抵押出去了;200610月底,东盛再爆猛料,东盛科技大股东挪用上市公司15亿元巨资,股市连续跌停。紧接着就是媒体铺天盖地的各种谴责和置疑,东盛科技大股东持有股权遭冻结,上证所公开谴责东盛科技总裁郭家学。认为东盛抛售盖天力内幕隐现,资金紧张“杀鸡取卵”者有之;认为郭家学不适合当高管者有之;指责郭家学幕后“坐庄”,操纵股市者有之……

记者首先从彻查东盛的欠薪问题入手,并多次致电东盛集团西安总部。对方每次给出“我们这段期间不予接受任何采访、无法回答你任何问题”的回复就立即挂断电话。

由于从东盛集团得不到有价值的消息,记者辗转联系到西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几位从东盛辞职的员工以及西安当地一些媒体的记者,通过他们大致的了解了此次欠薪问题。

西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告诉记者,东盛集团确实有部分员工因为欠薪问题到他们这里反映情况。由于调查过程中这些员工大多已离开东集团,所以没有十分具体的数据可以提供。

采访期间,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调查欠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东盛这样的大企业,对于西安乃至陕西省的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不仅仅是欠薪问题难以解决,就是东盛集团员工的社保费用也一直存在拖欠,这笔钱一年年的积累到目前已经达到了一个很惊人的数目。当记者追问具体的数目时,这位工作人员却以“不方便告知”拒绝了。

已经离开东盛集团的员工也肯定了东盛存在欠薪的问题。他们告诉记者,在东盛内部有个很严格的规定,不能随便告诉“外人”东盛内部的状况,一旦违反这个纪律,就会直接被开除。这使得在东盛工作的员工面对媒体一直处于战战兢兢的状态。

无论是见微知著还是综观全局,都可以肯定造成东盛窘况的是其资金出现了问题。

 

与拜耳交易——卖了什么?

20061025,东盛以12.64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将其旗下启东盖天力公司所拥有的“白加黑”“小白”“信力”等感冒止咳药三大品牌、以及所有生产设施和销售网络出售给德国拜耳集团。业内人士指出,2006年东盛集团与拜耳的交易明显是迫于资金的压力。

在出售之前的几个月,启东盖天力就已经一分为二为出售做好了准备:一部分是此次出售的三个品牌及其生产和销售队伍,占到整个启东盖天力资产的70%以上,剩下的部分则仍归属东盛科技。需要注意的是,东盛科技出售的只是品牌、生产和销售系统,其股权并不在转让协议之内。

据东盛科技2006年半年报显示,2006年上半年东盛科技上市公司实现主营收入2.846亿元,其中非处方药药物的销售收入达2.249亿元,占主营收入的78%,占所有药品销售收入的80%之多。其中“白加黑”等几大品牌正是东盛科技的主要利润来源。“白加黑”品牌的综合实力在全国感冒药市场名列前茅,而“盖天力”的自身品牌也非常有竞争力,将这些优质资产变卖了,东盛科技几乎不存在什么能够赢利的“造血机能”了。

卖了“盖天力”等三大品牌后,东盛科技已经失去了最主要的赢利能力。东盛掌门人郭家学对此的解释是:“中国的医药企业在西药尤其是在非处方药物的研发方面,不能够满足市场发展需求,没有后续资金开发新品种,东盛如果只靠现有资金发展肯定会影响企业以后的发展。”

外界评论则认为,由于20044月以来,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措施使负债率居高的东盛集团资金面更趋紧张,因此才收缩阵线,忍痛将苦心经营近十年的核心品牌拱手相让,断臂求生。

我们不妨为东盛此次交易算一笔帐,东盛科技2000年开始进入国有企业启东盖天力的时候,进入成本只是花了1686.81万元,即取得了后者90.86%的股份。20058月,西安致力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向启东盖天力单方面增资6560万元,从而获得启东盖天力40%的股权,东盛科技的持股比例因此下降到54.51%,按照这个股份,东盛此次最高可得7亿元的税前收益。而在东盛科技出售的三大品牌中,仅“白加黑”在2005年的销售额已经达到3.3亿人民币销售额,这7亿元的收益值不值得哪?一向被业内人士成为精明有加的郭家学决不会做出杀鸡取卵的事来,如此做是否真的是迫于资金的苦衷哪?

 

是否藏有惊天阴谋

针对东盛与拜耳的交易,坊间盛传,东盛科技的股份有人在幕后操纵,通过一系列举措牟取暴利。消息指出,通过二级市场上东盛科技股价的走势图,可以非常清楚地感觉到它一直被人为操纵。

真相究竟如何还难以定论,不过事实是东盛科技通过一年来的发布消息配合,股价从4元多起步,翻了3倍,最终在大股东挪用巨额资金的丑闻曝光后暴跌。虽然不能确定这个“幕后庄家”就是东盛掌门郭家学,但是,从股票走势和配合的消息发布,我们可以看到,至少东盛科技难以对此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来。

坊间有位笔名“利国利市”的人士以郭家学为“幕后庄家”做假设,为郭家学算了一笔帐,东盛与拜耳的交易以及“坐庄”事件可以为郭家学获得两笔资金。

第一笔资金来自股市:保守计算庄家持股为2000万股,股价由4元附近起步,可以计算出当初的原始成本为8000万,股价达到12元高位后,为2.4亿,由此推算,“坐庄”事件中,专家至少可获得2亿元的净利润。

第二笔资金来自以资抵债:按照一般的上市公司上市前的评估,一般会高估,有的高达几倍,就是按照溢价为50%的高估,这笔16亿元的抵债资产也能获利8亿。两笔资金最少可达10亿元人民币。

上海律师协会证券与期货法律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宋一欣律师认为,在挪用上市公司15亿巨款问题上,东盛离证券民事赔偿还有一步之遥,东盛的所作所为已经与法律的底限只有一线之隔。

面对股民铺天盖地的漫骂和指责,郭家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现的非常的有诚意:“我有罪,我没管理好公司。我要以死谢罪。隐退,辞去董事长职务,北大清华充电。”

郭家学对此事件的最新表态是:“这次能挺过来,我首先要感谢投资人,感谢投资人对我们的理解;感谢媒体对我们的理解和支持,感谢证监会对我们最大限度的忍耐和理解,同时也由衷感谢全体东盛员工对东盛的价值对东盛的理想对东盛美好未来的坚守!我们犯的错不是小错,如果说政府要置我们于死地很容易,证监会要置我们于死地很容易,投资人要置我们于死地很容易,媒体要置我们于死地很容易,谁想置我们于死地都很容易,但是社会没有这么做,没有把我们逼死,没有把我们赶上绝路,是给了我们最大的忍耐,创造一个最宽松的环境让我们自己用时间来解决问题……”

 

与拜耳交易结果悬而未决

在整个“坐庄”事件中,东盛出售三大品牌给拜耳集团的交易,恰巧为所谓的“幕后庄家”所利用。在挪用上市公司资金消息批露之前,此次交易对股民来说是利好消息,使得东盛科技的股价涨至最高。交易后时隔5天,也就是20061031,东盛科技公布其大股东累计占用上市公司15.88亿元这一消息导致股价暴跌。

近日有媒体报道,东盛与拜耳的交易因涉及外资企业拜耳医药的增资扩股,交易审批目前尚未获得证监会和商务部同意,此交易最终能否获批还是未知数。

如果该交易顺利完成,把主打品牌被卖给德国拜耳之后,东盛能一次性获得资金13亿左右,但失去的确实在OTC市场上每年近3亿的业务收入。这种急功近利的作法绝对不是一个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所应该采取的,而一向业内人事认为精明的郭家学怎么看也不是这种病急乱投医的人。

如果此次交易不能实现,那么东盛会失去什么哪?东盛失去的只是由优质资产转化的13亿现金而已,而且资产尚在,无所谓失去,只是没有变现罢了。

假如与拜耳交易不成,东盛集团的造血能力就不会损失,而且这次不成功的交易使得东盛最能赢利的产品躲开了挪用上市公司资金的赔偿过程。在整个事件中,“白加黑”等三个产品因为与拜耳的交易没被牵扯其中。如此说来,如果交易失败对东盛来说反而是件好事。

如果一切假设成立,千千万万股民、中国证券市场的管理制度以及德国拜耳集团则都是郭家学棋盘中一颗棋子而已。拜耳究竟是借此交易进入世界OTC市场前十,还是“替人做嫁衣”都有待时间作答。

 

第二篇

资金之谜

本刊记者 张利刚

不管是为了企业生存而不得不“杀鸡取卵”,还是为了改变困境铤而走险接触法律底线,都是为了解决资金问题。资金,让东盛当年制药领域意气风发、高歌猛进一度成为并构先锋;同样是资金,使郭家学和东盛现今处于一个极度尴尬的境地之中。时至今日,东盛当初图谋的医药王国蓝图已经成为明日黄花,我们不妨回顾和盘点一下东盛,解开其资金之谜。

 

盘点东盛家底

郭家学及其东盛集团试图打造一个在中国的医药帝国。在他的帝国版图上,东盛科技、潜江制药以及云南白药三家上市公司曾经是东盛不惜代价打造的帝国的主要阵地。

虽然郭家学不计得失的谋求介入云药集团,但是也因种种原因最终以失败告终。2006424日下午,中国医药集团新闻发言人朱京津首次公开宣布:中国医药工业有限公司已与云南省国资委签订退出云药集团重组协议,国药工业所掌控的云药集团50%的股权全部退出,国药工业方面投给对方的7.5亿资金也将被悉数退回。这意味着,东盛“借道”入主云药的并购经典案例最后以失败告终。

至此,东盛谋求进入的云南白药这一阵地宣告失败。

东盛科技是东盛集团建造最早的集团,也是东盛集团上市的公司,可以说这是东盛最大的“聚宝盆”。2004年,东盛科技的资产负债率达到73%,突破了上市公司的警戒线70%,财务杠杆的使用已经达到了极限。东盛科技的主打品种是普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普药市场,其销售规模很难扩张,销售收入毛利润率稳中有降,自2002年来,净利润的情况反映了普药经营的这一特点。

表一:东盛科技有限公司经营状况(单位:万元)

年 度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年一季度

总资产

118481

39167

148611

147216

2581320

277695

净资产

35814

37386

40420

44032

45449

45618

净利润

3021

2843

3011

3531

1262

732

 

东盛科技可以说是东盛目前唯一能够赢利的阵地,但是一旦与拜耳交易成功,失去主要赢利的“白加黑”等产品。而占用东盛科技有限公司近16亿资金的消息似乎使东盛科技的发展跌入了谷底。

目前,东盛科技也只能算是东盛集团中唯一可能赢利的一块阵地,但是究竟能赢利多少以及如何赢利则因为变数太多难以确定。我们再来看看最后的一块阵地潜江制药。

2002年以来,潜江制药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15%2.04%1.85%-8.54%-24.30%,2003年,郭家学坐镇潜江制药后,其经营业绩并没有得到改善,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其净利润自2005年来一直是处于负增长的状态。

表二:潜江制药近年经营状况(单位:万元)

年度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年第一季度

总资产

47820

56792

77164

138282

135082

132865

净资产

44466

45585

47379

44399

35789

35468

净利润

508

926

875

-3793

-8662

-374

 

据潜江制药2006年年报显示,虽然公司该年度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8128万元,同比增长82.6%,但全年却亏损8662.01万元,亏损额度比上年增长128.38%。潜江制药方面对此解释为,亏损的原因主要是2005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多次降低药品销售价格,其所属药品降价平均幅度达到50%以上,影响了年度业绩。公开资料显示,今年一季度潜江制药亏损额为374.3万元。因为连续两年净利润亏损,潜江制药于418开始实行退市风险警示。

数据说明,潜江制药不但根本无法成为支撑东盛的主要支柱,还及有可能面临重组或者被东盛出售。

以上的数据已经足以说明如今的东盛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其全力打造的三大阵地目前除了东盛科技尚且苟延残喘之外,其余两块全部失守,东盛的家底已经基本告罄。

 

剖析东盛发展方案

20061026,东盛科技下的三大品牌卖给拜耳集团这一事件在东盛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转折点。东盛资金问题由此由暗转明。至此,东盛一路势若破竹的收购之旅开始出现急转直下的状况,此时的东盛已经从意气风发的收购方转为资产出售的角色。而巨额占债问题使得东盛的资金和形象一起跌入谷底。

回顾东盛的并购经理不难发现,其一次次战绩主要是通过资金运作实现的。到2005年时,资金已经成为东盛集团的沉重负担。有关统计数据表明,东盛历年来用在并购扩张方面的资金总额在14亿元左右,资金成本如果按照8.00%计算,每年支付的资金利息就高达1.20亿元。相关专家认为在东盛一系列的并购重组过程中,其资金已经存在严重问题。

2003年,控股潜江制药时,东盛集团实际动用资金在2.202.30亿元左右,每年支付的资金成本1800万元。而潜江制药2002年以来的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平均每年都没有超过1.20%。按照股权比例计算,东盛集团在2003年与2004年每年分享的利润只有273万元、258万元,与每年因投资潜江制药的资金成本1800万元相比,东盛在此次并购上实际是入不敷出,只是扩大了集团的规模,而没有因为并购为集团增加实际收益。

在介入云药集团的问题上,东盛更是为此负债累累。为了解决资金链紧张的问题,20052月,东盛集团转让珠海丽珠集团12.72%的股权,获得1.7亿资金;不到一个月,又将其持有的潜江制药社会法人股1955万股进行了质押,目的是为了向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贷款。加上2004922所质押的1269.8413万股,东盛集团已经将所拥有的潜江股份股权全部进行了质押。同时,东盛集团将其所持有的东盛科技全部社会法人股股份5404万股也进行了质押。如果按照两家公司2003年每股净资产计算,此次抵押可以获取近4亿的资金。同时东盛科技还决定增发7500A股,融资5.1亿。

通过东盛的发展可以看出,东盛在发展之初的并购计划还是非常有效的,特别是并购盖天力尤其可圈可点,但是随着东盛规模的扩大,我们不难发现,东盛的失误越来越多。并购潜江制药虽然没有动摇东盛的根本,但看出其发展路线出现了偏差,这种偏差在介入云药集团上则直接转变为资金损失。到与拜耳交易时,东盛已经是杀贼有心,回天无力了。

在东盛与拜耳交易之后,郭家学给东盛科技制定的是东盛科技已决定将核心业务定位在中药现代化、传统中成药和麻醉及精神类药品上,未来的发展策略将以现代中药为主体,传统中药走精品路线,麻精药品做高端”的发展策略

此发展方案可行么?在内外交困的今天,东盛的这一发展方案能够实现么?东盛集团计划将下属的潜江制药主业定位为医药制剂的发展方略是否经得起推敲哪?

    潜江制药的主要产品是“眼药水”。业内人事都有一个明确的看法:眼科用药的市场容量很小,低端眼科用药的销售收入毛利润率很低,高端眼科用药的销售收入毛利润率相对较高,但对技术的要求却很高。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新产品的研发,而新产品的研发成本很高,往往需要投入510亿美元,研发投资一般是风险投资,有“投入”不一定有“产业”,技术是潜江制药进入高端眼科用药市场的瓶颈,东盛突破此瓶颈的难度极大。

前文中提到过,按照股权比例计算,东盛集团在2003年与2004年每年在潜江制药获得的利润只有273万元、258万元,与它每年因投资潜江制药的资金成本1800万元相比,差距遥远!要“构建起以潜江制药为核心的处方药产业平台”可行性极小。仅仅依靠“眼药水”很难支撑一个药业集团的“处方药平台”。

东盛在资金方面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郭家学的措施只是停留在资金链的层面,解决不了东盛集团因重大战略失误引发的危机。解决资金链的问题,只是治标。以债务手段的融资都是以高额的利息成本作为代价的,铤而走险所获得的资金其代价是失去了企业赖以生存得诚信,这些只能延缓东盛集团危机到来的时间。企图通过发展得表象来掩盖企业存在的问题更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只有制订正确的战略和加强内部管理整合,增强东盛集团的造血功能,才是弥补过去战略失误的有效手段,才是治本之法。

第三篇

典型性失败

本刊记者 张利刚

 

在三九和华源因迅速扩张而导致资金链断裂并先后失败以后,郭家学和其带领的东盛又一次跌倒在同一个问题面前。“快速扩张——资金断裂——失败”似乎成了医药领域企业做大过程中失败的典型模式。在走过千山万水之后,却忽然发现回到了出发的起点,这究竟是医药企业的悲哀,还是企业家的悲哀?

 

东盛的战略失误

作为民营企业,东盛由茶叶起步,积累了初始资金后转入医药领域,并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通过收购、控股和参股等方式在医药领域征战四方、攻城掠地、一路高歌、突飞猛进,迅速跻身于中国医药企业的前20强。

在这段期间,东盛集团东进江苏启动盖天力,进军QTC市场;西取青海同仁铝业,实现借壳上市;南夺丽珠得乐,意图进一步壮大;北面入主国药工业公司打造国企身份;中拔湖北潜江制药打造第二平台;并曾与国药工业公司一起攻克云药集团,谋求海外上市。截至2005年底,东盛的掌门人郭家学对外宣称资产达到65亿。

除了上述主要战绩之外,东盛集团还收购了西安化工医药总公司、中美合资陕西济生制药公司、陕西汉中生物研究所、山西广誉远国药、青海制药集团及其下属的宝鉴堂国药公司、河北邢台英华医药等多家医药企业。可以说东盛并构的版图几乎布满了半个中国,总数量超过30多家。在医药领域,东盛通过并购之途俨然已成为中国医药领域的屈指可数的大牌企业。

造成盛集团资金链陷入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受宏观调控和原油涨价等因素的影响,200612月,医药制造业整体毛利率降至31.61%,利润总额占销售收入比例降至7.07%,同比分别下降1.591.20百分点。

同时,医药行业亏损面扩大。20062月,医药制造企业共4959家,其中亏损1404家,亏损面达28.3%,同比增加1.4个百分点。东盛作为医药领域的集团军,不但没能幸免,甚至因为其规模巨大而会承受更多的损失。

这些只是外在的原因,可以说是这些原因加速了东盛资金危机形成的过程。更深层次上讲,战略失误、盲目扩张是导致东盛资金危机的根本原因。

相关专家指出,东盛的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就是借道国药工业介入云药集团。

东盛集团进入有国药工业后只持有其49%的股份,按照“东盛集团——国药工业——云药集团——云南云药有限公司——云南白药”这一递减程序,东盛集团对云南白药的控制力度经过了逐级衰减50%或者51%,按照股权结构计算,东盛集团实际只能拥有云南白药6.38%的权益。

2004年,云南白药的净资产为67243万元,净利润为17135万元;按照6.38%的权重,东盛集团只占有云南白药4290万元的净资产、1093万元的年度净利润。为此,东盛集团花了4.98亿元的代价,相当于其在云南白药的权益资产4290万元的11.61倍;按年利率8.00%计算,年均资金成本就要4000万元,相当于其在云南白药的权益年度净利润的3.66倍。

可以说东盛为了并购在潜江制药和介入云药集团的事件上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如果说在以上事件后东盛还有转败为胜的机会,那么与拜耳的交易则东盛把最有可能转变状况一块筹码也转让他人,东山再起变得越发艰难。

无论东盛日后发展如何,至少在目前我们可以说东盛在并购之路上失败了。而且这种失败非常具有代表性。

 

典型性失败和非典型性成功

其实,因为资金问题而最终从强盛走向衰败的医药企业不仅仅是东盛一家。三九医药和华源集团都是东盛可以借鉴的前车之覆。

三九集团的前身——南方药厂1985年成立;2000年后,三九收回了外方股权,并上市成功;2001年三九医药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三九集团表示要在五年内投入13亿发展连锁店60008000家,成为医药零售的领先企业。20018月,爆出占用上市公司资金25亿元的消息,三九集团的危机开始接踵而来。截至2003年底,三九集团及其下属公司欠银行98亿元。20045,赵新先去职,三九集团开始不断变卖各项家底。

华源集团是经国务院批准,于19927月成立的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是直属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重要骨干企业之一。华源集团被迫重组根本原因在于整合医药企业的“胃口”过于巨大、速度过于迅猛,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整个集团折戟医药市场,20069月华源被迫重组。

纵观今日东盛的困境和三九集团和华源集团往昔的失败何其相似?尽管其中还有许多原因不尽类似,但是其根本原因都是在于资金问题和盲目扩张,其失败原因可谓典型。

如果说三九集团还有管理不善等原因与东盛不尽类似,华源的失败早就应该是对东盛的当头棒喝了。是什么让中国的药企集团纷纷落马?难道只仅仅是资金问题那么简单么?其中的前因后果,昔往今来都值得我们认真地思索,思索一个我们也可能重蹈覆辙的典型性悲剧。

面对种种困境和失误,我们不妨看看郭家学给出的解释。

“无论云南白药、潜江制药、包括中国医药工业集团,包括我过去对其他一些公司的投资,没有一个投资是失误的,我的价值发现是没有失误,失误在那里?就是公司现金流战略管理上存在严重问题。”

即便是出手云药的失败,郭家学也仅是理解为“在不恰当的时候做了不合适的收购”。

“如果我在2004年前手中有大量现金的时候,把债务稍微的调整,比如说3/5是中长期负债,2/5是短期负债,那我就能顺利地渡过宏观调控,云南白药我也犯不着卖了。

我们再看看以医药领域“价值发现者”郭家学的假设:

“如果云南白药我坚持到今天,我净赚40亿以上。”

“即便5-10年内要收购,我也会用自有资金收购,东盛未来整个战略结构原则上不负债,比如说5年之内,我把银行所有的贷款全部还完,可能快一点2-3年全部还完,今后发展我就全靠自有资金,用自有资金来发展企业。”

郭家学假设的榜样是日产公司的卡洛斯·戈恩。公开资料显示,1999年卡洛斯·戈恩接手连续七年亏损的日产公司,当年即实现盈利,20021月初,卡洛斯·戈恩在北美国际车展上公布了著名的“180计划”,即:日产2004财年的全球销量较2001财年增加100万辆,营业利润率达到8%,汽车业务实现零负债。据此,郭家学相信东盛将来的零负债计划也会给东盛带进一个更稳健的发展轨道。

与三九和华源不同之处在于,今天的东盛还在困境中艰难的挣扎,而对郭家学的评价也还很难定论。但是,作为一个企业家来说,商场就是战场。面对困境有信心是好事,但是信心不该来自侥幸心理和成功个案。虽然侥幸致胜的因素可能存在,虽然由败转胜的个案也确实存在,但这却不是一个成功企业家所应倚重的因素。

除此之外,我们还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是在整个事件中,东盛是一家民营企业,在其战略出现失误、上市公司出现问题所带来的损失应该由谁负责?三九集团和东盛集团都有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问题。如果说三九和华源还有国家来为它们的失败“买单”,那么作为民营企业的东盛,其失败给中小投资者们的损失是不是仅仅一句道歉和该死所能负责的?郭家学的信心是否还有人会相信?

一个企业家最让人扼腕叹息的是被打回原形,走了千万里的路,轨迹却是一个圆形。当回到起点时,面对轨迹中的偏颇和失误、面对典型性的失败和非典型的成功的态度,我们是该庆幸、惋惜还是该对其指责呵斥?相信不远的将来,时间会为我们做出最好的答案。

 

背景资料

东盛与拜尔的交易

20061025,德国拜耳集团以12.64亿元人民币收购了东盛科技有限公司当日,拜耳保健消费品部与东盛科技控股子公司东盛科技启东盖天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协议,拜耳将以10.72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东盛科技启东盖天力制药公司止咳及抗感冒类西药非处方药业务及相关资产,如果交割期间业绩达到约定标准,拜耳将再额外支付1.92亿元人民币。

拜尔集团中国公司简介

德国拜耳集团中国公司下属医药保健、作物科学和材料科技三个业务子集团,此次收购的三个OTC品牌将被划归至拜耳医药保健旗下。拜耳医药保健部门自1997年开始在中国开展业务,主要从事医药保健、医疗产品制造等相关业务,其中国区的业务板块,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保健消费品)、医学诊断和动物健四大业务群,拥有拜阿司匹灵、凯妮汀、达喜等产品。2005年,拜耳医药保健创造了94亿欧元的销售额,在全世界的雇员人数为33800人。其中,仅占20%左右份额的非处方药(OTC)部门是四个部门中增长最为迅速的一块,也是拜耳医药保健目前最着力发展的一块。拜耳保健消费品总裁Gary S.Balkema则表示,此次收购完成后,将使拜耳在中国的大众健康业务扩大一倍,拜耳也会因此在OTC排名进入前十。 

 

背景资料

东盛科技资本并购之路

1995年初,成立西安东盛饮品有限责任公司,主营茶叶饮品,这时的郭家学在商海中还没有找到自己的航向。

199612月,动用680万元兼并国有企业陕西卫东制药厂,进入高科技制药领域。

19987,兼并国企西安化工医药总公司,成立了陕西东盛医药有限公司。

1999年,控股中美合资陕西济生制药有限公司。

199911月,用6000万元收购青海上市公司同仁铝业,买壳上市后进行整体性资产置换,将其主业从“铝业”变更为“药业”,并更名“东盛科技”。

200011月,用1686万元收购江苏启东盖天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90%的股份。

20018月,用2.60亿元收购了青海制药集团有限公司52.90%的股权。

20024月,托管珠海丽珠集团12.72%国有法人股股权。

20035月,受让山西广誉远中药95%股权。

20036月,受让湖北潜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29.51%国有法人股股权。

20036月,通过控股组建上海国大东盛大药房有限公司。

20038月,受让国药集团安徽国怡药业有限公司100%股权及其淮南第三、第四制药厂。

20038月,受让云药科技股权。

20039月,受让安徽淮南四达药业有限公司100%股权。

200312月,受让河北邢台英华医药股权。

200410月,出资4.98亿联合国药集团合资成立中国医药工业有限公司,参与云药集团的竞购,并取得其50%的股份。

2004年底,耗费1.7亿元从光大集团收购丽珠集团12.72%股份,成名义第一大股东。

背景资料

郭家学其人

郭家学,1966年出生在陕西旬阳,19851987年在陕西安康师范学校工作,后到一家公司做业务经理。1991年,辞职创业。东盛集团的前身主要是代理医疗设备,很快又转入茶生意,完成资本积累。1996年,郭家学零资产收购宝鸡一家制药企业,开始踏上医药制造行业,该项收购使其当年获利几千万元。在20061031东盛科技15.88亿元巨额占款突然曝光之后,郭家学选择“倾其所有”偿还债务,用以股抵债和以资抵债等方案,将其持有的山西广誉远、潜江制药、安徽东盛、东盛生物制品、东盛友邦五家公司的股权、资产,作价进行抵偿,注入东盛科技。  《中国卫生产业》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