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的心》 当凄美爱情遇见英雄主义的时候


《勇敢的心》是我看过的不多的几部史诗性影片之一,说实话在看这部片子前,我对史诗性的影片毫无兴趣,觉得他们太民族大义了,看过后丝毫感觉不到轻松,完全违背了我看影片的初衷,可是《勇敢的心》彻底改变了我对史诗性影片的看法,原来史诗经过爱情的调和是那么的动人心魄。要说我是如何与这部片子结缘的,还真有点缘分,记得那还是我上大学的时候,正赶上学校放这部片子,要是我自己的话,肯定没那个耐心看下去了,在几个朋友强烈的要求下,我只能硬着头皮坐在那里,找一个睡觉比较舒服的座位。影片放完三分之一了,我为自己的“英明神武”感到光荣,我心想“要是直挺挺的看这个片子,简直太吃亏了,毫无激情可言。”后来我才明白,这部片子前三分之一只是铺垫,确实有一些让人无法忍受,但是只要你挺过来了,后面的剧情就会让你大呼过瘾。这部片子有两处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处是当苏格兰人民与英国军队对垒时,出现了讲和的论调,但是威廉·华莱士用自己的行动和充满激情的语言让人们彻底放弃了逃避,选择了坚强面对;第二处是当英国国王对威廉·华莱士行刑时,只要威廉·华莱士说出屈服于国王的淫威,他们就给他一个痛快的结束,但是在威廉·华莱士挣扎许久后从他嘴里喊出的却是“freedom(自由)”,影片到此也接近了尾声,但是他那荡气回肠的吼声却迟迟不能从我脑海中抹去。其实真正感动我的除了他的民族气节,还有他对爱情的憧憬和渴望,好比是调味品一样,让这道大餐吃起来更加滋味无穷。

 

1995年的影坛几乎完全被《勇敢的心》所占领,梅尔·吉卜森成为该年度的最大赢家。在当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勇敢的心》一举夺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音乐、最佳化装五项大奖,其宣扬的追求自由,反抗压迫的精神也随即席卷全球。在当今影坛娱乐片兴盛,技术电影一味追求消遣、刺激和高票房的时代,《勇敢的心》大胆创新,选择了沉重压抑、忧郁愤闷的历史题材,将公元十三世纪的苏格兰人民大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搬上大银幕,以宏伟壮阔的气势为影片赢得了史诗巨片的称号。在影片中我们看到苏格兰的山脉、森林和村庄,耳边响起凄婉的风笛和苏格兰人民在贫困痛苦中发出凄厉的呼号,人们也从影片中感受到了真实的生活和历史。这部影片的背景是真实的历史,里面的人物也是一个十分典型的英雄,客观来讲这是一部相当不容易表现好的影片,可梅尔·吉卜森从整体故事、情节的构思到人物形象的塑造都煞费苦心,以情动人,使得这一部可能拍成历史教科书式的影片感人至深,颇有可圈可点之处。同时梅尔·吉卜森除饰演男主角外也自任导演,他在影片的结构上,也没有忽视人们的欣赏心理。在刀光剑影铁血争战中,缠绵着温柔的爱情主题,让人体会到英雄传说般荡气回肠的铁血柔情。这无疑为古装历史片取得了更大的市场,《勇敢的心》依然没有摆脱好莱坞技术电影的框架,庞大的摄影队远渡重洋,采取实景拍摄,启用三千人、二百匹马的宏大战争场面。影片拍摄的长周期,造成了影片的高投入,甚至比预算高出了一倍,所幸影片上映后卖座率空前,票房收入远远超出投资,总算以圆满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