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老师,这本书会不会被‘禁’?”
“我看这本书很可能会引发连环诉讼”、“这年头讲真话的人越来越少了”,听着记者们的窃窃私语,大家一定想知道作者究竟是怎么想的。
深度打压,被迫删掉重要内容
这本书的书稿原来并没有送到东方出版社,而是送到一家体制内的“喉舌”机构,不久就得到消息,由于某些人为了讨好书中涉及到的一些权贵,将该书电子版书稿发给该人士,该人士看后的心情非常郁闷。
“撤消这9篇稿件不是不可以,可你总得要告诉我撤消的理由吧?”书中涉及到的该人士先后两次派人与我私下沟通,希望我能够将涉及到该人士的9篇稿件主动撤消。
由于对方说不出任何能够拿到桌面上谈的理由,我坚决不同意主动撤消。不久,我接到编辑的电话:“那9篇稿件必须撤消”。“为什么必须要撤消?”,“我们惹不起人家!我们总不能因为你一本书丢了全社人的饭碗吧!”。
我长时间的沉默,我终于领教了什么叫“胳膊拧不过大腿”。
审查史无前例,三审后被毙
出版社审查稿件一般由编辑先初审,然后在逐级审阅。而这本书一开始就被送到“喉舌”机构的新闻研究所审查。这本书的审查规格再次被升级,由该机构新闻研究所所长亲自审查,好在所长本人并没有“偏见”,在按照所长的修改意见反复修改后,终于通过三审。
由于书中涉及敏感人物,书名一直没有通过,经过报送了27个书名之后,有一个相对不太敏感的书名勉强通过。随后就差正式出版了。
“书不能出了”,我接到编辑电话时,简直就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可是,残酷的现实我必须接受,由于该机构某负责人意识形态的严重扭曲,最终还是决定不出版。
颠覆封锁,“禁书”受到追捧
“喉舌”机构不敢出版的书,其它出版社恐怕就更不敢出版了,当时,我的心情非常沉重,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
不久,再次接到
“书写的很好,就是题材太敏感,能不能调整一下?”这位许社长是中国政法大学的高才生,对法律事务的把握比较到位,尤其是对书中涉及到的敏感人物、敏感企业有可能产生的法律纠纷进行了深度分析。在系统性对书稿进行了技术处理之后,书终于出版了,而且还出版了一套同名光盘,把书中不能体现的,在光盘中出现。
7月下旬,东方出版社发行部首先在二渠道中试销,看看市场销售情况再决定下一步推广策略。
“我们社已经没书了,今天给嘉宾和记者的书还是我从人民社借的呢”,
现在您看到的书名——《立即改正这些错误》已经非常不敏感了,可是,细心的记者还是从中发现了一些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