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经典著作,其开头和结尾往往都蕴藏着统帅全篇的深义。所以,对开篇文句的正确理解,至关重要。第一句话理解错了,后面的理解恐怕都会受影响。这正如写毛笔字,起笔没起好,整个字都会难看。所以,学习《论语》,应该从对开篇第一句的正确的理解开始。
《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在这里,人们通常容易犯一个错误,即把学习的对象理解为知识,这就要了命。大家可以稍微想想,现在的中国也好,世界好,知识已极大丰富,有知识的人越来越多,高学历的人越来越多,可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知识丰富和高学历的人,却走向了违法乱纪和犯罪的深渊呢?为什么许多拥有丰富知识和高学历的人,却没有真正找到人生幸福呢?由此可见,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是有局限性的。这就是说,有知识,还不能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人生的根本问题,不外乎是追求幸福嘛,而通往人生幸福的桥梁,大概只有一个,那就是智慧,而知识,充其量只是通往人生幸福的智慧之桥上的一个个铺路石而已。
智慧在哪里?在“道”里。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也”。在他看来,人生最重要的事是“闻道”。学习的根本任务就是“闻道”。所谓闻道,也就是认识宇宙、自然、天地、社会、世界、人生的本质和真义,也就是认识掌控宇宙、自然、天地、社会、世界、人生的根本力量和根本规律。怎么来认识这个根本力量和根本规律呢?那就是要靠我们每个人的智慧之门的打开。
这就是说,学习的过程,就是闻“道”的过程,闻“道”的过程,就是开智慧的过程。真正的闻“道”,就是打开我们每个人先天具足的根本智,一旦我们打开根本智,我会就会心明眼亮,就会一切了然于胸,就会不惑、知天命,就会无忧无惧、坦然自在,就可以“随心所欲而不逾距”。
孔子全部的教育,都是在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根本方法、根本原则、根本智慧。实际上,不论孔子,还是老子或佛家,所求者一,惟“道”而已,都是在引导我们开启自身的心智,从而认知并顺应宇宙人生的大道。
古人云,顺道者昌,逆道者亡。所谓“道”,通俗的说,可以理解为人们常说的客观规律。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纵观古今中外,一切社会发展,无外乎要遵循三大规律:自然的规律,社会的规律,人性的规律。而一切社会的或者个人的错误,无外乎是违背了这三大规律。
所以,孔子说“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中庸》)。所谓“居易”,就是指顺道,顺道则易。所谓“俟命”,决不是说要被动地等候和听从命运的安排,而是说,要顺道而生,乐天知命。真正的圣贤之士,都懂得顺应此三大规律,而他们之所以懂得顺应此三大规律,是因为他们修炼出足够高的智慧,能够认清此三大规律。所以,他们的人生,总是处在明道、顺道、向道而生的状态,也就是自觉地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规律,这样的话,人生就会变得很容易,变得自自然然,简简单单,一切都会显得从容不迫,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过程。该起床的时候要起床,该吃饭的时候要吃饭,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该工作的时候要工作,该休闲的时候要休闲,该睡觉的时候要睡觉,如此而已,这就是所谓“居易以俟命”,一切天命都藏在我们对于自然、社会、人生之规律的顺应当中。这就是君子所为。在这里,君子就是指有智慧的人。
小人则不然。小人总是存着侥幸的心理去“行险”。所谓“行险”,就是干违道的事,做违背自然、社会、人生之规律的事。老子也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真正的勇敢,是勇于求道、顺道、向道、弘道、卫道,这样的人,就能够向道而生,他的生命就能够博大圆融,生生不息。而有些小人的勇敢,是勇于做逆道、背道、违道的事,这样的人,实际上是一次次一天天给自己种下祸根,迟早会大祸临头。
举例子说,工作认真负责,就是顺道,就容易出成果,正常情况下,就会得到表彰;反之,工作不认真不负责,就是逆道,就难以出成果,就会差错不断,就会受到处罚。再比如,晚上十一点到零晨三点是睡眠的最佳时间,你若没有按时睡觉,错过这个最佳时间,哪怕早上起来很迟,起床后也难有精神,长期如此,你的身体可能就会出状态。又如,人的身体正常情况下一日三餐,到时候就饿,你若老是因为忙于工作,而不按时吃饭,你的肠胃就会有问题。如此等等。小事见大,大事见小,基本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老子说:“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就是说,社会人生的康庄大道本来是平平坦坦的,很好走,只要顺着走就行了,但人们由于教育不足和智慧未开,总是喜欢玩弄小聪明,总是习惯于走小路,走捷径,贪小便宜,从贪小便宜渐渐演变成贪大便宜,一切贪污违法犯罪现象都是这样沿伸出来的。
因此,我们读《论语》,学孔子,根本的任务是学道,是为了求道、闻道。这正是我们每个人再熟悉不过的口头号禅“知道”一词的真义。我们许多人皓然穷经,历尽千辛万苦,知道了许多知识,但却始终不知“道”,不能不说是件极遗憾的事情。这也是一些所谓的国学教授最大的失误所在。他们穷尽考据之功,试图对《论语》和孔子的思想进行批判式的解析,写出了不少长篇大论,自以为得圣人之意,甚至以已为尊,根本不拿圣人当回事,殊不知他们从一开始就钻进了知识的表象的壳子里,再也没出来。
《论语》不是知识,区区两万字,能涵括多少知识呢?一切知识都需要智慧的指引和统帅。离开智慧的指引和统帅,知识不仅可能没用,而且可能起坏作用,它会成为我们干坏事、伤天害理的工具。人生可以少一些知识,但绝不可少了智慧,我们许多人的家庭、企业之所以不和谐,本质不是因为我们缺少知识,而是缺乏做人做事的智慧,而智慧是我们理解、追求和把握人生幸福的惟一途径。
《论语》教给我们的,是理解、追求和把握人生幸福的大道,是认识宇宙、社会、人生的根本道理、根本规律和根本力量的智慧,是做人做事的根本智慧,是修身(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功夫,是如何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真君子,是如何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也就是一个真正能够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的人,是谓“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