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价问题上,本人一贯认为一个合理的房价是温和上涨的。但有关北京房价的最新数字却同样令本人心惊肉跳。
据《新京报》援引北京房地产交易管理网统计数据,6月北京普通住宅开盘整体均价10280元/平米,比5月上涨了20.4%。分析认为,此次房价高涨缘于入市项目主要集中在城区,但是这一次“摸高”肯定会刺激房价这根敏感的神经,不仅会引起主管部门的警惕,并会刺激那些对房价看涨的投资者抓紧入市,并进一步刺激房价上涨。但是,从目前的宏观调控措施看,并没有降低房价或者稳定房价涨幅的有效方法,这才是问题所在。
从长期看,房价上涨是由需求推动的;从此次房价上涨看,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股市资金的沉淀。因此,要控制房价,一要增加供给,二要给过剩资金更多的出路。但是,这两方面都不令人乐观。
对房地产而言,供给永远跟不上需求的增长速度,这是由于房地产的土地供应、生产周期、市场反应速度等问题共同决定的。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增加,长期看,房价应该呈现温和上涨的态势,但短期内却呈现跳跃式的增长曲线。供求关系越紧张,增长曲线越竖直,而过快的增长毫无疑问伴随着社会问题的产生。作为政府,在增加供给方面往往有所顾忌。
我们的房价伴随着经济过热,如果增加供给,必然导致新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无疑于火上浇油。可开发土地并不能无限供给,还要受到城市规划、耕地保护等政策的限制。同时,房地产宏观调控设计到建设部、央行、国土部、税务总局等各部门的协调,一个政策的改变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而这些部门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往往不尽相同,这些都会降低宏观调控的效果和效率。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今年2月提出宏观调控要增加供给,这是一个重要的思路上的转折,但是各部委并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出台,这一方面是政策难度,同时也是一个各部门协调的问题。即使传说中的包含增加供给的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到真正形成市场供应还需要很长时间,这段时间无疑是房价上涨的“黄金时期”。
在投资方面,前一段时间的股市震荡成就了一批获利者,很大一部分资金在楼市沉淀下来。比如,某君2年前看中海淀一栋房子,当时房价约1.5万/平方米,嫌贵没买。这回挣了钱,再来问价,托了人情,开发商给打了折,3.6万/平方米,眼皮没眨就买了下来,原因很简单:“我的钱放在哪儿?”银行已经是负利率了,股市在震荡,不买房买啥?5月之前,徐滇庆教授即判断股市很快会震荡,股市资金将冲击楼市,此言非虚。
为控制流动性过剩,近期传闻将减征/取消利息税或加息,这对一部分散户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对于习惯于10%以上利润的投资者吸引力不大。发行1.55万亿特别国债,购买2000万美元外汇,组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有助于收缩流动性,提高外汇资产的利用效率,但一来对国外投机资金影响不大,二来由此引发的股市震荡又析出了一批资金,这些资金如果都在房地产沉淀下来,恐怕会连续出现更多的“20%”。
钱多了应该是好事,但这些闲钱、热钱并没有投资到生产领域,因此它只坐享财富增长的成果而并没有创造价值。这笔钱甚至没有产生消费价值,因为它所购置的房地产项目更多地是空置,占用社会公共资源。
如果要控制房价,必须采取“围魏救赵”的办法,在供给很难迅速增加的情况下,为这些闲钱、热钱找出路。提倡奢侈消费显然是不合适的,也不利于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最合理的思路是增加投资渠道,把民间财富和境外资金引入建设领域。对股市而言,就要采取政策,鼓励中长期投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增设二板市场,支持新兴高科技企业融资。降低门槛,鼓励优质民营企业上市。鼓励房地产企业采取有限合伙制等新的融资形式,吸收社会资金,优化融资结构,降低金融风险。
凡此种种,都不直接关系房价,但是却会有对楼市降温的效果。而且,这种方法不伤及自住性需求。不仅能降低房价,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社会的资金利用效率。如果单纯对房价进行“抑制”,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2007年7月5日星期四
(本文发表于《中国房地产报*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