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理想的城市应该有个市中心!截止到去年都是一个非常遗憾的事情;去年经海口市城市规划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召开后,终于把3000亩老机场规划成为海口新的城市之中心。
一个城市的市中心不仅是所有城市居民交流情感、抒发热情的公共活动空间,更是凝聚人心、培养市民品格和居民自信心、自豪感的精神之邸。用专家的话来说,这样的市中心乃是“生活形式定义型场所”。就像一个理想的居家有个客厅,一个理想的城市就应该有一个理想的市中心。这样的市中心可能是在全体市民共同生活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也可以是在城市领导者的精心引导、策划下建成的。
为什么海口前些年没有一个市中心。这有它的历史原因的;1989年,国务院批准海口城市整体规划,海口市按组团模式规划建设。一时间,海甸岛东部开发区、金融贸易开发区、金盘工业开发区、秀英永桂工业开发区甚至东西两侧的桂林洋和马村组团纷纷启动,特别是1992年后的一段时间里,车鸣人叫,一片热闹,上下一齐鼓嘈要在3~5年内再造一个海口。应该说,抓住机遇,大干快上的心情可以理解——谁让咱海口落后了那么多年;大面积绿化隔断的组团发展模式更是国内先进的城建理念。无奈天不予人,时局变幻,海口从东到西留下了无数人痛惜不已的半拉子工程,勉强建成的一些布局不合理、设施不配套的单体建筑及小区沦为一片废墟中无人光顾理睬的小丑,兀现着一个时代的愚昧荒唐与疯狂。这类建筑给居民带来诸多不便和持久的痛苦,也使这片稀有的地产无法大幅升值的原因。这些谁能消化,如何消化?在6月25号的“土地日” 的访谈中海南省国土资源厅林厅长分析了海南省的房地产发展过程,“国家的两次宏观调控对海南房地产是有深远影响的,第一次是1993年下半年开始,投资活跃,价格飞涨的房地产形势急转直下,留下了近500万平方米的空置商品房,1631万平方米的停缓建工程,闲置建设用地23788公顷,海南房地产由此长期陷入低潮;第二次是2003年下半年开始,距第一次宏观调控刚好十年,两次宏观调控的主要原因都是投资过热,,前一次是已经过热,必须调整;此次是未雨绸缪,谨防过热。”
谁都知道,海口是个淘金场,作为各种力量交汇的场所,它们在一定时间内的此消彼长,并不能够代表城市长久的要求,特别是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在很多场合成为当下行为直接目的的时候,更是如此。因而权威部门对城市的规划设计及强力实施,极为重要。还没有听说世界上哪个大城市是由单个企业或市民自发建设起来的。只有通过权威部门对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才能全面地平衡各种力量,使城市发展能够和社会生活建立起相对融洽的关系。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海口城市建设金策奖征文时,就有论者(张国群,一等奖获得者)指出,城建不能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城市建设有自己本身的规定要求,必须是在喑热城建规律与艺术的权威组织主导下的一种整体活动,特别是在城市组织方式和空间结构的布局与塑造上更是如此。海口“带形城市”的理念并没有错,但由于各组团建设的全面失控失败,使得整个海口整个城市像一盘散沙没有一处亮点,城市空间系统严重失序,近20年上千亿的投资丝毫没有改善海口的环境秩序和提升海口城市精神品格,使天生丽质的她仍处在国内三四流城市的水平上。两年前琼山并入海口后的行政区划调整(为什么不依城区和郊区的惯例?!),使海口更加不伦不类,更加农村不象农村,城市不象城市。现在不仅外地人,海口当地人也迷惑:哪里是海口的市中心?海秀东路吗?国贸吗?海南广场吗……仿佛是仿佛不是。海口就这样瘫痪着,连一个对内凝聚人生、抒放居民激情,对外与人言说、激发城市自豪感的市中心都没有。难怪有人说到海口就象到一个没有客厅的家,彬彬有礼的客人可能一头就撞进主人的卧室或卫生间,或者你根本分不清哪是客厅,哪是卧室或卫生间……尴尬的海口。
为百万海口人民打造一个城市客厅!多少人多少年这样企盼着......
当新一任市委市政府领导决定投资整治“一园两湖”的消息一公布,人们马上意识到此举对海口的意义。从地理上讲,一园两湖历来被认为是海口地脉的龙头龙眸;从生态上讲,它是海口市区为数不多的一片绿肺;从城市布局上讲,它是联结老城与新区的枢扭;从文化上讲,它是集海洋文化、南洋文化、商业文化、休闲饮食文化诸种文化要素于一身,因而最能体现海南生活样式的大秀场。而一园两湖的现实图景是:龙头被众多不良建筑层层缚住,而且越来越紧;作为龙眸的两泓湖水散发着尿臭;联结新旧城区的枢扭实际上成为阻隔人群的障碍;无序的园区甚至成为藏污纳垢并时有恶性案件的发生地,海口最具文化内涵之地讨不来林彪“文化公园”的题匾。所以海口城市空间体系的梳理成功与否,海口城市环境秩序塑造合理与否,以及海口城市精神品质的高低上下,一句话,海口城建的翻身仗,全在此举。
倾力而为:建设有灵魂的城市。
唯其如此,当海口旅游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裁郑钢领到一园两湖整治工程业主通知并获知政府将对该工程投资10亿之巨资时,他说自己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他知道海旅作为市属的国有大型企业,到了替政府立德立功的时候,但要功德完满谈何容易!
宣布纪律:谁也别想在这项事关海口人民千秋福利的工程上捞取额外的好处。
组织考察:在总规、详规出台前马不停蹄地出岛考察,学习外地先进经验。
开展研讨:首先组织岛内外的历史文化专家对一园两湖进行专题研讨,规划专家旁听。是文化而不是技术的因素决定一个规划的优劣成败。一园两湖的规划必须吃准吃透一园两湖及周边的历史演变、人文内涵,要让文化为规划领路导航,因而当地的土历史文化专家和居民的意见,决非可有可无的点缀,整治工程的成败在于我们的文化追求与选择,一园两湖整治首先是一个主题文化公园和生态景观工程。
快速聚集所造成的建设忙乱和各种不同利益群体在城市建设对空间资源的争夺,致使原有秩序的失效,由此而造成的整个城市环境的失序,是一种非常触目惊心的现象,甚至成了一种宿命。城市建设与居民生活越来越疏离,房屋建得越多,人们越有一种失去家园的无根感。事实上,城市空间环境的失序及由此造成的人们文化心理的失序已引起各方面的关注,所以1996年10月在雅加达召开的世界建筑师大会强烈呼吁“建设有灵魂的城市”,引起了世界性的震动。城市化过程中所造成的城市空间系统的失序和社会价值系统错乱,在20世纪曾引发了欧美的旧城复兴和城市振兴运动。在我们看来,欧美城市振兴的目标不仅仅是文化、文物的保护,更重要的是城市秩序和精神秩序的重整,是对城市灵魂的求索。
海口的现代化建设历程正大规模地、全面地展开,并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向前推进。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进程中,全速的城市空间秩序显得特别重要和突出。海口组团发展的“带形城市”理念,实际上是对传统城市形态的解构,意味着一般城市居民在空间资源占有的问题上从边缘向中心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城市空间资源分配的民主化,是对传统的城市观念的重大颠覆,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但是,城市不可能完全放弃它在功能上的、空间上的、体量上的等级秩序,不可能变成一个“钱性”的、各项功能完全平行的秩序结构,作为具有政治、文化、典仪、游憩、工作居住功能的载体,它需要一个有主有从的结构秩序。这样一种结构秩序的保持和实现是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怎样才能建立起一个合理的城市空间体系和秩序呢?专家指出,实际上,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中只要抓住一些关键的部位,就有可能纲举目张地、有效地控制整个城市的秩序,就有可能使城市保持一个合理的秩序和价值系统。
在城市空间系统的形成中,所谓的关键部位是指那些对城市的秩序,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对生活形式定义型场所的梳理和研究。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哪些场所可以作为城市的生活形式定义型的场所;第二,这些场所之间的合理的关系是怎样的;第三,这些场所的空间覆盖的可能性如何。生活形式定义型场所的项目和关系,当然与城市的性质和人们对生活的期望有关,与特定的行为评价体系有关,其展开的方式不得不受到具体的营造条件的影响。
所谓生活形式定义型场所,可以从三方面来考量:第一是定义的独特性;第二是生活的关切性;第三是景观的标志性。在这样的考量系统中,显示秩序的政府机构、显示精神需求的高等级的文化场所、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大型的高档的商业场所以及与公共领域相关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它们是我们在城市规划中应该注重的,它们是生活形式定义型场所的核心部分。
专家指出,这些场所的数量和这些项目本身的选择对于不同的城市可能是不同的,于原因在于对地域性的行为价值判断的差别,这一方面指向了建设现代化城市本身,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还要建立合乎现代生活要求的地域文化。只有通过建立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才能够保证人的行为评价系统本身具有自己的特色,从而使得我们的城市本身区别于其他的城市。
在对社会认可的行为价值体系与城市空间系统之间关系的梳理和安排中,以下几个方面应给予特别的关注:第一,我们必须知道这类场所的数量是有限的,同时,这些场所的合理集聚往往能够发挥更为重大的作用;第二,要注重城市特征和精神塑造上起关键作用的场所的安排;第三,要特别强调文化的多元并存,并特别注意对弱势群体的行为价值体系的关照;第四,注意在塑造城市秩序中已有的具有文化意义的项目的保存和保持。
在专家看来,如果我们能够切实地针对特定的城市进行必要的研究工作,并将其成果作为基础文件,在具体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予以充分的考虑,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在城市快速变迁的同时,保持一个城市应有的空间秩序和价值系统。
所以可以结论,作为海口地脉龙头、新旧区枢纽、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一园两湖,其综合整治工程,就不仅仅是建好一处公园,甚至也不仅仅是一个主题文化公园及生态景观工程,它的建成更意味着新的城市空间秩序的建立及意义生成,意味着城市灵魂的附体生根。那时,海口人才有了自己的家,空间的家和精神的家。
让我们全力打造自己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