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国债与大国崛起


                          特别国债与大国崛起

 

江苏无锡   陆善民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央行外汇储备以成立国家外汇投资公司,从而解决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未必是最好的选择。在国内股票市场上发行股票,然后由股份公司向央行购买外汇储备,成立股份制外汇投资公司,也许是更合理的选择。后者同样可以解决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难题,另外,还可以解决政企不分,以及国家承担经营风险等等难题。

关键词:特别国债 股份制外汇投资公司 政企不分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到20073月,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2万亿美元。现在有几个基本问题应该搞清楚。首先是这些外汇储备是怎么形成的,其次是这些外汇储备的产权属于谁,再就是外汇储备过多可能会造成什么不良后果,接着才是如何进行调控处理的问题。只有把前三个问题分析清楚了,才可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确当的调控,否则,调控措施很可能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双顺差”。例如,对外贸易连年出现顺差,出口多,进口少;外资流入多,向国外投资少,等等。本文打算从简单的例子入手,以图破解与外汇储备相关的问题。

假定我们考察的经济子系统由甲、乙两个厂家组成,这两个厂家生产相同的商品,例如都生产服装。甲、乙两个厂家规模相同,全年各生产8万套服装,每套服装的价格等于100元人民币,全年的销售额都等于800万元,总销售额等于2×800万元。现在分别情况进行分析。

情况1。假定所考察的国家没有对外贸易,甲、乙两厂生产的2×800万元服装全部国内销售,经济系统处于供需平衡状态,这时候当然不会产生外汇储备。

情况2。假定甲厂生产的800万元服装仍然在国内销售,而乙厂生产的800万元服装全部出口。乙厂出口服装取得的外汇数量等于100万美元,它把这100万美元购买了电脑,带入国内,假定这些电脑的销售价格等于800万元人民币,——这件事相当于乙厂投入生产服装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果生产出的产品是电脑,但是总价格仍然是800万元人民币,原先消费服装的一部分人改为购买电脑。所以,从价格角度考察,经济子系统的销售额仍然是2×800万元人民币,仍然可以维持经济系统的供需平衡,同样不会产生外汇储备及其它弊病。

情况3。在情况2的条件下,乙厂出口得到的100万美元不是自己去买电脑,而是带回国内,在国内的外汇市场上交换给了其它需要外汇的人,例如,有的人要出国读书、旅游、经商等等。假定外汇市场上的汇率等于8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则乙厂的100万美元可以换成800万元人民币。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乙厂来说,8万套服装换回800万元人民币,跟情况1是相当的。而对整个社会来说,由于出国读书、旅游、经商的人不再在国内消费了,他们的800万元收入给了乙厂,所以整个社会的供需仍然处于平衡状态。

情况4。假定乙厂出口得到的100万美元卖给了中央银行的国家外汇管理局,而且没有人需要这笔外汇了(即外汇供给减去外汇需求的差额),外汇局按汇率8元¥/美元付给乙厂800万元人民币。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外汇储备100万美元,国内市场上不能流通使用;市场上有2×800万元人民币的需求,而市场上供给的服装只有8万套而不是2×8万套,市场的供需平衡打破,于是引起物价上涨,或者称为通货膨胀。这是由于投放的货币超过了实际的商品数量造成的。在我们这里的例子中,原来一套服装卖100元,现在可能要卖200元。居民的实际收入只有原来的一半。居民减少的实际收入哪里去了?人们发现,外汇局多了100万美元的外汇储备没有使用。由此可见,是消费者缴纳的通货膨胀税,买下了100万美元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的产权应该属于全民,外汇局暂时起到保管作用。

外资货币进入国内形成的顺差,央行也采用投放人民币的办法进行购买,实际市场上没有对应的商品存在,事情和情况4类似。所以说,全部外汇储备的产权属于全民是没有问题的。

在我们国家,全民所有的财产由国家代表全民处置。全民资产和国有资产有没有区别以及可能有什么区别,不是本文的论题。国有资本之间交换产品要算钱是肯定的。例如,国有钢铁厂的钢铁卖给另外一家国有机器制造厂,要算钱,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在的问题是货币,或者叫金融资产,这有它的特殊性。

前面说了,由于外汇储备的增加,央行投放市场的货币增加(每年的增长率大约是18%),从而引起流动性增加和通货膨胀,这对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平稳增长是不利的。央行为了抑制流动性过剩,采取了提高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等等手段回笼货币。然而效果有限。你想,1.2万亿美元,相当于近10万亿元人民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何回笼得了。所以,有人主张由财政部出面对冲流动性过剩。然而,由央行直接对冲和由财政部出面对冲流动性过剩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央行发行1.55万亿元票据,收回1.55万亿元货币,金融机构得到的是票据凭证,2000亿美元外汇储备仍然在央行。而如果财政部向市场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市场得到1.55万亿元国债凭证,同时减少1.55万亿元流动性货币;财政部将出售特别国债得到的1.55万亿元货币向央行购买2000亿美元外汇,央行减少2000亿美元外汇储备,财政部得到2000亿美元的外汇构成外汇投资公司资本金。前者操作没有减少外汇储备,只减少流动性,而后者操作既减少了流动性又减少了外汇储备。至于财政部不直接面向市场一次性发售特别国债,而是把特别国债凭证先与央行交换2000亿美元外汇,然后由央行适时适度向市场释放特别国债,只是为了减少对于市场的冲击,并不带来实质性区别。——这就是一些人出的“妙招”。通过如此这般操作,国家外汇储备减少2000亿美元,央行又可以用新获得的1.55万亿元的国债凭证适时回笼货币,减少流动性过剩并抑制通货膨胀,真所谓一石数鸟,用心良苦。

前面说过,央行购买外汇时将人民币投放市场,引起流动性增加和通货膨胀。反过来,央行投放特别国债凭证回笼货币的时候,将使市场上的流动性减少和物价下跌。物价上涨时居民实际工资下降,物价下跌时则部分企业可能盈利减少甚至亏损破产。所以,通过央行放、收货币,市场商品价格就发生涨跌波动,居民和企业就经受上下波动考验,而这样波动的结果,产生了一个国有外汇投资公司。——这就是全部的奥妙所在。

由此,人们不难得出意义非常深远的推论。如果我们把目前的1.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全部用特别国债进行置换,全部1.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都转化成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资本金,那是多么伟大的壮举啊!1.2万亿美元资本,是个什么数量级呢?今年5月份,正在筹备中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用30亿美元购买美国黑石头集团部分无投票权的股权单位。30亿,相对于1.2万亿,是个很小的数字。全球首富、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次的个人财富不到600亿美元。所以,1.2万亿美元的资本家,是全球独大的资本家,想吃谁就吃谁。我们可以把世界上最大、最关键的公司的控股权买下来。干吗买没有投票权的股权单位,要买就买有投票权的股权单位,这样可以控股外国资本,进而控制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资本金将进一步膨胀,把全世界的关键性资本全部控制在我国的外汇投资公司手中,也就是控制在我们的国家手中,因为外汇投资公司直属国务院。最后,大国崛起,实现秦始皇统一全球的雄心大志,方案、步骤已经明确,哪一天实现仅仅是个时间问题。

一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就有研究员提出发行专门公债以增大国有资本金,原以为那是个人意见,现在看来,估计这是国家级研究课题。综合起来,这个主张算圆满了:用专门公债募集的人民币资金可以注资国有企业或者购买内资非国有企业的股份,实现国家对国内资本的完全控股;用专门公债募集的另外一部分人民币资金向央行购买外汇储备然后购买在我国的外商独资企业的股份,实现国家对国内外商资本的完全控股;再用特别国债募集的人民币资金向央行购买外汇储备,作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资本金,实现国家对国外外国资本的控股。——国务院下辖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前者统辖全部国内资本,后者统辖全部海外资本,国内、国外的全部资本都在我国的控股之下。

以上介绍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办法。办法虽好,但叫人担心。关键是,国内的国有资本,不管是国有金融资本还是国有产业资本,甚至包括大型民有资本,都接受统一的领导,所以肯定高利润高收入。而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在海外搞投资,海外的许多证卷公司、银行家、企业家都听您的?他们又没有加入中国内地的政党。所以,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在海外投资,是赚是赔很难说。新华社2007628日报道说:财政部长“金人庆表示,财政发债所购外汇作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资本金来源,由其进行境外实业投资和金融产品组合投资。投资的资本金有偿使用,提高效益,收益率要高于特别国债利率。”目前国内债卷市场上的国债利率超过4%,企业债的利率超过5%。且看将来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收益率是高是低、是正是负吧。

避免市场波动,又能够解决外汇储备难题的另外一种办法是发行股票,成立股份制外汇投资公司。具体操作步骤是:在国内股票市场上发售股票,用发售股票得到的人民币向央行购买外汇,央行及时回笼货币,股份公司及时得到外汇,用于海外投资,风险由股东承担,国家不承担投资风险。这样做为什么不会对市场构成正负冲击呢?因为股份制外汇投资公司不是一家,可以根据不同的投资项目成立许多不同的海外投资公司,从而使央行投放市场的货币可以及时收回。市场上的货币供给和市场上的商品供给相互对应,商品市场价格就不会大幅度起伏,就可以使国民经济健康、平稳地向前发展。当然,这样一来,统一全球的任务可能就难说了。

另外,据说中国的黄金储备只有600吨,而美国有8000多吨。依我看,储备黄金白银总比储备外国纸币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