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问题
我国现阶段正致力于“十一五”规划,进入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新时期,这也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黄金时期”。
拥有九亿人口的农村,其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对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享受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实惠,扩大国内消费,更是不可忽视!一直以来,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现阶段我国,相比高速发展的贸易顺差和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增长相对滞后。数字显示:自2001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达22.5%,与此同时,消费仅增长10.7%,投资与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极不协调。所以解决农村问题对我国今后经济的发展将注入新的动力。
解决农村问题,进而拉动经济增长,愚以为至少要解决以下几个农村问题:
一,农民收入偏低问题。
二,农民生活环境、卫生、医疗、保障。
三,城乡二元化体制,人口流动性问题。
四,农村经济发展处于无组织、无效率状态。
五,教育问题,特别是思想教育问题。
针对以上的问题,愚以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一, 继续保持政府对农村的政策支持和政策鼓励。农民的增收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政策的优惠,继续对农民进行经济补贴,采取“多给少取”的政策,扩大内需的前提是人们必须有钱,2005年,农民年均人纯收入为3255元,是城市的1/3,而只有在基本保障满足的条件下农民才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在2005年末,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加大对农村财政投入提出了明确指标,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只有坚持加大农村投入,才能确保农村发展有一定的资金基础。
二, 加大对农村基础建设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民生活、医疗、卫生、环境、提高保障水平。2005年,全国有3.2亿农民人口饮水不安全,有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有近7000万户农民的住房需要改善,1.5亿农民需要解决燃料问题,有2000万人口用不上电,有近100个乡镇,近4万个建制村没通公路,全国农村人口中,40%到60%看不起病或者因病致贫。目前,农村中学生的数量是城市学生的4倍,而教育经费所占比重只有38%,城乡社保覆盖面比例为22:1,人均社会保障金比例为24:1,总之,把农村建设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离不开对农村基础建设设施的投入。
三, 深入农村和城镇的改革,打破限制农村人口流动的制度,为农村经济、农民发展扫清障碍,提供宽裕的发展环境。统筹城乡的发展。城乡二元制度,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问题,反映国家与农民的关系,甚至是阶级矛盾地反映,如果处理不当,将影响到稳定大局。我们不仅要从体制上着手,而且要提倡城镇向农村发展,城市应该主动向农村倾斜,用城市的经济带动农村的经济,用城市的教育拉动农村的文化建设,这样既可以解决农民工进城混乱问题,又可以用城镇的各种资源感化农村,刺激农村,带动农村,有利于城镇化,解决城镇人口拥挤的问题。
四, 培养一批科学文化水平,综合素质水平高的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如何引导农民开展农村经济建设,如何组织好农民进行有效的工作,这都必须要有一批高水平的“领头羊”,大量的土地由于农民工进城荒废,没有好好利用,此时的“村官”们必须发挥组织带头作用,用科学的方法,组织民众,实现生产组织化和效率化。这不仅有利于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而且对促进农村新经济的发展也起到规模化作用,“输血”不如“造血”,但关键是有没有“造血”的人才和技术,这才是问题。此时,一批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就是一个高效率的“造血池”!
五, 扩大文化教育和加强思想教育力度。笔者来自农村,农村农民对教育的观念有深刻的体会。农村青少年小学毕业或者初中毕业就自己喊着不读书了,就早早地加入了打工仔的行列,加大文化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远大目标并鼓励为之奋斗,培养他们保持积极的心态,乐观、热忱、大方、自信、诚实守信;加强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心理素质,同时加强对他们的技能培训.总之,必须加强对青少年一代的教育,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和一定的技术水平,让他们适合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这也是在源头上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解决农村问题,发展农村经济,任重而道远,这过程中,必须明确的是:尊重人性,包括提高经济保障水平,解决农村农民的生活环境:坚持思想教育工作,特别是对农村青少年这一代的教育,不仅是技能上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思想和素质的教育,性格上的塑造.这不得不让我们对农村的工作重点引起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