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快死了?!


 

说“死”是件不吉利的事儿。没人愿死,活着多好啊,很有钱的活着就更好了,可以醉生梦死啊,仅仅担心别染上什么毒就行了。古语也说了嘛,好死不如赖活着,蝼蚁尚且偷生呢?

目前的医药保健品算得上是半死半活的了,能活的滋润的,扳着手指头都能数得清。但我们总得吃饭啊,总得活着啊,挣扎着也得活啊。

看看,我们目前都是怎么活的:

不做广告的,终端连个人毛都见不着,话务部的整天都接不着电话,都快淡出鸟来了,月底销售数据寒碜得无法见人。

做广告的,广告一个又一个的砸,话务部每天就那么几来个电话不痛不痒的挠着你,终端问的少,卖的更少,真金白银每天都在水泼似的出去,可回来的钱没几个。

我们迷惑了?这到底该怎么办!

一年前营销界呼风唤雨的专家们、大师们也都迷惑了。

新的营销模式、新的传播形式、新的……一切只要新的,旧的“忽悠”不行了,企业主们都在为“新的”抓狂。

近期,有产品找到我说,我们产品广告效果不好,能否给我做版接个上千的电话,人家那个什么烟刚上市都号称能接几千个电话的嘛。我只能回答,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我实在无能为力,做版广告最多也就能接百十来个电话,还是在努力的情况下,另找“大师”的好。

像这样的企业很多,因为大家以前这样成功过,所以还想着靠一版广告砸出一座金山来,坐在屋里喝酒玩女人还有人送钱到手。

笔者建议,如果还抱这样希望的人,不如干脆就死了,死比活着好。

个人认为,媒体在曝光、国家在整顿、消费者理性……这都说明了医药保健品市场在规范,在清理垃圾,也意味着等我们老了,也是可以放心买药买保健品的,这是好事。

市场不好,但需求并没有消失。

笔者认为,如果按照下列办法,也许能活的很好的。

 

1.选个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有实效的产品。

“存在即是真理”早被中国医药保健品打破了,以前大家拿着一款产品,变着法儿都要卖出去,可现在这招恐怕不灵。

产品是为消费者服务的,只有那些能真正为消费者服务,解决消费者的问题,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才能生存。

产品真实,各种证件齐全,在工商局面前也能挺头抬胸,否则刚一冒头就被抄了。消费者也是火眼金睛,只要酒香巷子深点,鼻子尖的也是能闻出来的。

 

2.编一个靠谱的概念。

很多策划大师们喜欢编造五花八门的概念,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根本就不按照批文来做(行业专业术语:不按牌理出牌)。

笔者建议,一个产品做一个消费者易记的概念没错,但整的靠谱点。

 

3.做好扎实的终端

扎实的终端,是现有企业的财富。

想想章光101,全国两千多家专卖店,在店里摆个产品就能卖。章光101在和五粮液联手推出千寻酒后,老板赵章光就讲,一天一个店卖一瓶,一天销售就是两千多瓶,销售过亿轻而易举。

我发现很多医药保健品企业的老板不喜欢在终端上下功夫,舍得在媒体上投钱,舍不得在终端上花精力。

目前的市场环境,只有把终端做扎实了,再用广告一砸,便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一口吃不了胖子,只能吃点青菜,可能都悬。

今天打广告,就必须得把广告费收回来;

产品上市,单月持平,三月盈利;

年销售一定过亿;

……

计划都这样做,都想着一口吃个胖子,还得是巨胖。可事实呢?特别是今年,基本上一口下去只能吃点青菜,又或许只有满嘴的空气。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建议投资者们、操盘者们,调整好心态,饭只能也是必须得一口一口的吃,这样营养才均衡,养出来的儿子才有可能是刘翔和姚明。

 

办法总是有的,关键还在于办法出来了,我们是否愿意去执行。

 

罗罗嗦嗦的唠叨了这么多,有点困了,其实心里面还有很多很多的话要讲、要说,有机会还得继续发表些肤浅的意见。

以上仅代表个人意见,如有不同意者请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