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循环与心理循环


  1、市场价位是靠人们的信心来支撑的,当大多数投资者认同这个点位或价格时,市场就跌不下去,一旦跌破这个水平甚至只跌到接近这个水平,市场心理就会转化成实际的购买力,使之涨回来。如果跌破这个价位水平而不能起来,一段时间后,就说明人们不认同原来的点位和价格(这一段时间,一般以三个月左右为准)。通常情况下是基本面、政策面有了某种变化,从而使市场中的一部分内幕人士、先知先觉的人士产生了做空的动能,从而击破这个底部。

  对于指数而言,一定的指数水平是整个市场投资者和管理层的信心所在,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基本面情况所支持的(比如97---99年间1000点的底部始终未被击穿就是这个原因)。跌破这个底部水平往往会招致恐慌性抛盘,也会招致管理层的干预,这也就成了做大行情的主力的惯用手法,依此原理做出空头陷井(也有时是逼政府出政策而拼命打压)。

  2、市场不会无缘无故跌破一个重要的底部,也不会无缘无故涨破一个重要顶部。要观察突破是否有效(时间和空间江恩以突破5个点以内是可以接受的范围)。还要观察是否借权重股打压或拉抬指数,以掩护建仓或出货。在相对较低的点位还要看是否有一类、一批股票密集放量,提前企稳盘升。实战操盘中,量能十分重要,活跃程度也十分重要,这至少表明奖金在此活动。看任何要素,都要结合历史走势,分析主力或说市场心理,当然其中主要是看主力操盘的意图。

  市场心理的变化是有迹可寻的,角度是重要的,市场时间价位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常存在水平的或角度的关系。即一维的和二维的关系,市场因此协调,因此而和谐。

  二、市场上长了,市场心理(股评和大众舆论)在争论这究竟是反弹还是转势上长时,市场总是会继续上长,一旦市场认为行情来了,群起跟进时,行情早已到了中后期,不论是转势还是反弹,都已经要调整或者结束反弹了,市场狂热时,行情就已到顶。因为市场心理的一致认同会使事情朝相反方向转化,主力早已派发,至少要作一减仓以应对波段性的调整。

  行情开始时,主力的心理、意图、看法与大众是相反的,到中途,大众逐渐与主力的思维合拍,再后来主力的思维又转向,与大众背道而驰了。什么叫主力?当然是他能引导市场潮流,调控大众的情绪。

  在一段残酷的中长期调整的末端,市场一定要折磨到你愿意抛出筹码为止,从坚决持股到怀疑再到想做短差,屡买屡套,以致于连反弹都不敢抢时,生怕卖不到好价时,底部也就到了。这时股评家们恐怕十家有八家看空。市场会用现实使你产生这种狂热与恐慌的心理。

  三、市场下跌了,特别是市场一致看多时的下跌,会使舆论认为这只是正常的调整,这时市场会有小的反弹出现,使多方仍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而后市场继续下跌时,市场舆论会为此辩解,认为是调整不充分,后市应调到什么技术位后再上长;而又有一批人认为是否见顶或见底等等;多空争论不休时,市场总是继续既有的趋势,而且还只在中间阶段;通常情况下,认为见顶的人多时,就没有见顶,要是都认为没有见顶,恐怕就已经见顶了。象2000年中每一波调整时,人们就说牛市已结束了,已经长了这么长时间,长了这么多点位,要注意风险,逢高出货,但牛市仍在。到最后人们多认为是长牛市,甚至少数人认为牛市将尽的呼声与警钟也不能让人清醒,因为市场仍在上长。终于有一天,陡直的下跌到来了,多少人都后悔莫及,终于被挂在高高的旗杆上,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当时明月在,曾经也盈利,而今呢,却是悉数被套。天道循环,股道也如是!

  四、在上长或下调的末端,常会出现极端的状态,比如一段时间内频吹冷风,还会出现政策、政局、经济等利空因素,有些外因是人为的,也有些是应时出现的非人为的因素,被主力借用打压股市的。这时会出现一些陡直的下跌,直接考验或干脆击穿市场重要点位或顶底部,然后才转势。物极必返,物不及必不返。

  而在上长或下调的初期,市场常常只是用走势来教育投资大众、教训投资大众,在和风、暖风中“毫无原因”的下跌,在“凉风、冷风、寒风”中不断上长,市场主力早已在些建仓或派发了。

  在上长或下调的中期,市场出现了牛市论或熊市论,并辅以技术来论证,多空争论不休,市场震荡也加剧了。而在上长或下调的末期,市场心理已基本一致了,这时主力就开始转向了,开始派发或收集,一直到极端市态的出现,大众才知道市场的真面目。相反心理应用极为有效。

  五、市场不断下跌过程中,心理沉闷时,往往意味着应出现的上长或反弹迟迟未能发生,市场表现异乎寻常,与大众预期在一段时间内很不一致,所以导致市场投资者心理气氛的沉闷,潜伏一种躁动,这时易出现快速的反弹,很急促,只有一天、两天、三四天的功夫。但这很难说是转势。通常若是转势,则热点集中,持续时间长,若是反弹,则板块轮换较快,热点不集中,长势不久。

  大转势的出现总是在长期的悲观失望以至绝望之后的一小轮急跌后才产生的。这一小轮急跌通常有权重股的带队,伴随人为或非人为的利空,击破或者考验重要心理位、技术位,使市场心理恐慌。底如此,顶亦如此看。

  沉闷引发躁动只能是反弹

  绝望引发转势才会有抛盘

  六、通常人们对行情感到摸不着头脑时,行情既不在顶部也不在底部,而在顶部或底部,多数规则会有印证和提示!

  七、时间会改变一切,当然潜移默化,改变人的心理!这就是时间的魅力!

  八、市场循环与市场心理循环可以做成曲线来对比的。实际上,市场心理循环波动的幅度远大于市场空间循环的波动,而且在时间上往往滞后于空间循环1/8或1/4个周期。

  见顶下跌之初,市场气氛仍是看好的,所以逢低就买进,逢反弹就以为调整到底,重拾升势,结果层层被套。特别是大的下跌伊始时更是这样,人们的心理上早已没有这种警惕性,有如长期在明亮的环境中生活,想象不到黑暗为何物,而黑暗终究要到来,又有如长期生活在四季如春的温室中,不知寒冷为何物,而且终将会到来,在市场上只知道拘泥于层层技术上的阻力与支持,基本面的良好气氛,时不时的利好消息,让人绝不相信顶部的到来,认为只是调整,而且自下跌起,时不时在时间的作用控制下,产生一些反弹,让人怀有希望,麻痹大意,忘记趋势已经改变,结果深套其中。当然不经过秋凉后秋老虎的燥热和初冬的暖阳,残酷的冷冬暂时也还不会到来!真正冬季三九的时间真的并不长,只是这一段及前后的低温会使人凉了心,不敢动弹。

  所以从牛市的骤跌(第一、第二次起),就应该留意了,这是牛市已进行到某一阶段的信号,通常第一次总在进行到一半时间来一个骤跌,第二次骤跌总在行情进行到约2/3时间附近,虽然后面还会再创新高,但已成为鸡肋了。而行情进行到1/3前后的急跌只是洗盘、震仓而已,且幅度通常较小。

  熊市中的反弹同样是熊市进行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反照牛市中进行。当下一次反弹的超过上一次反弹的高点,幅度大过上一次的幅度时,就可以认为牛市已经开始了,这是定性的论述。

  大行情、井喷行情是怎么起来的?一定是长的时候你都不敢相信这是大行情,并且会长到让你不敢相信的程度,行情就是象这样才起来。是在急跌----盘底----反弹-----下跌-----长期筑底后才起来的。若市场气氛和心理未经过严冬、倒春寒、乍暖还寒的阶段,真正的春夏还不会到来。先知先觉的主力总是在大众们还不知情,还有疑虑,基本面还有很多问题,还不明朗的时候进场的,因为他们自然有自己的信息渠道和判市标准!

  九、永远牢记6。24行情后是怎么跌下来的;从政策市的角度来看,它是国家做了一个骗局,以解决许多方面的矛盾,并且缓和一下投资者的情绪,稳定人心;但从技术面来讲,也是有重要原因的,它受到角度线的强力制约。市场心理也可佐证:当市场气氛太看好时,找不出理由下跌时,市场总是会行无言之教,用事实说话,偏偏要下跌!在牛市中,人们担心下跌,担心牛市要结束时,牛市就不会结束;而在熊市中,人们担心上长,担心踏空时,熊市就不会结束!

  只要市场对某类股都有良好的预期时,寄予厚望时,市场就一定会让你大跌眼镜。这类强势股,龙头股不在位下跌,市场就不会到位。它们在调整之初呈强势,等他们破位下跌时,大盘就快到底了。当市场氛围埋怨声四起,骂声四起时,市场还没有见底,因为埋怨骂人的情绪意味着还只是不满,还怀着希望,预期还刚刚降温;当由埋怨骂人变成恐慌气氛,心甘情愿割肉时,市场就基本到底了,可能还会有最后由强势股、权重股带动的一轮急跌,但龙头股早已提前启动,已是展翅欲飞了。

  十、在台湾证券市场上,招聘操盘师曾有这样一个条件,要应聘者具有十八种以上职业经验。其原因是这样的人才能更了解各种人的心理,才能分析得出市场各种不同的参与者如不同机构、不同大户、不同操盘手、不同的散户的心理。由此可见市场心理分析的重要性!

  附:

  关于散户情绪与见顶(底)时机的关系

  这的确是个很哲学,很玄妙,却又很高难度的命题。十年来,我一直在总结和尝试着寻找这个模式的规律,但总是感觉那么虚无和唯心,似乎并无标准的规律可寻。不过,最近两年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积累的增多,我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些心得。

  先按从顶到底的次序,做个简单的人气总结:即见顶前夕,人气极度亢奋;见顶初期,大多数人浅套却死活不卖;新手套在山顶,老手套在山腰,高手套在山底;底部来临时,股票如烫手山芋,必须卖出而后快,看空做空之坚决见所未见……。不过,就这么总结,仍旧是很空泛的,定性分析容易,定量分析太难。这个主要是根据一些大型网站和媒体对散户情绪和仓位调查的数据跟踪,对调查数据来做反向推论,期望有一些定量化的东西来做评判。从实际效果看,还是很有效的。

  例如多头市场时,散户看多数据在45-65%时,是常态,这个数据下,股指会沿小趋势继续波动(如该日收阳,则继续看涨,收阴,则继续看调);一旦达到65%以上,市场必跌,45%以下,市场必涨。机构看多数据则要更离谱一点,集体看多80%以上,必跌,看空70%以上,必大涨。散户满空仓数据则更为直接有效。多头市场时,往往空仓与满仓比为2:3左右,表明多头市场会延续(说明很多人不敢追的行情还会涨);一旦数字降低到空仓与满仓比仅为1:3时,表明多头即将转为空头(大部分人敢满仓);空头市场时,空仓与满仓比往往为1:3甚至1:4,而一旦该数字提高到2:3甚至1:1或更高时,空头即将转为多头市场。前期博客曾经提过,2900点时,空仓与满仓比高达1:4,想涨实在是很难的;而4-24行情前夜,空仓与满仓比居然突然提高到1:1甚至3:2,市场转入强烈反弹。

  散户真正想卖出的时候是什么时期呢?是大行情启动初期,很多大牛股,散户拿了多年没卖,而在它大行情启动前夕的活跃时,非常“幸福”的卖掉了,因为庆幸自己卖了个好价钱,终于反弹了些。举例来说吧,2005年,11月初,一批坚持抗战的老手对我哀叹“我要空仓”;11月底,一批缺乏承受力的散户向我哭诉不做了,再也不做了,2周不到,牛市启动……那一时期,喊出空仓口号的人在我接触的股民中最多,但在05年6月时却几乎没有,为什么呢?因为散户真正熬不住的不是底部前夜,而是行情前夜……道理也很简单,因为行情前夜有机构长时期吸筹,而见底前夜却未必有人吸筹的(05年6月前无机构吸筹,6-12月开始有机构暗中吸筹,爆发行情后空仓的更多)。所以造成的结果就是,散户往往在大行情初期的整体仓位最轻,而在刚见底的时候,仓位并不见得是最轻的。

  其实,按一般规律,当市场持续下跌,散户空仓与满仓比维持在2:3的水平时,就表明空头势力在减弱,但按规律似乎还不足以支持彻底变盘。也按历史经验来看,经历了超级大跌后的市场,空满仓比提高到1:1是有难度的,因为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卖了。简单点说吧,当散户空仓与满仓比维持在2:3的水平时,假如再大跌1-3天的话,散户空仓与满仓比达到3:4的水平,就已经基本上是空头极限了。而散户看多比例,下降到了25%时,如果继续维持这样的状态1-3天,情绪和仓位就应该基本符合变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