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好传统哪儿去了


时下对大学教育批评的文章不少了,甚至有人说大学教育到了十字路口的说法,但有些是不妨称之为纸上谈兵,实在是读来有隔靴挠痒之感,大抵是看出了问题的症结,却没有提出更好的解决问题。从大学出来以后,倒是接触了不少有关研究教育体制的学人,他们对于教育体制的观察在我看来是深刻的,也是有影响的,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于大学传统的研究,但可能因为他们(比如熊丙奇、范美忠、陈远诸人)只在小范围的关注,未能引起更多的重视,这是比较遗憾的事。
两年前,上海交通大学熊丙奇教授推出《大学有问题》这本书时,刚好我在一家报纸做读书版,因缘际会与他有了些来往。起初我还以为是夫子自道,没什么好说的,一读之下,却给我的眼前一亮,他对高校的体察可谓是深刻的,且与别人不同的,与同处学院中的陈丹青也不一样。大概是因为他身在高校中,对于高校体制内的运作和经营,有更加直接的看法,这比我们这些体制外的人看问题,可能更多地从体制入手,也有可能有些偏颇之处。他的好处是有体会,有独立的思想,比如在学术的江湖里沉沦一章里,熊丙奇突出了“教授名声的丧失,不在于某个个体的错误行为,而在于培育这些错误行为的土壤,竟然是如此的肥沃”的观点,这是局外人都能体会出来的,但从大学教授身体力行来说,也多少是有一些无奈之举,这些些微的差异正是他跟别人不同的地方。至于当下的学术论文写作问题,他亦有自己的看法。这让我想起了西南联大时的沈有鼎、张奚若、冯文潜一代都是学问很好,可是从不写文章的,他们对文章慎重的态度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那种情况下,他们依然能在高校中生存下来,时下的学术江湖的腐败与昔日的传统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了。用历史的发展眼光来看,时下的高校的教育生态环境应该比以前更好,但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的,这算是历史的遗憾之一了。
说到范美忠先生,不妨多交代几句,他毕业于北大,对于这所被称之为最好的大学,一般而言,在这样的大学,受到好的教育传统的熏陶,学问大有长进是不成问题的。但令人惊讶的是,他在长文《点评北大历史系诸先生》一文中有较多的质疑,给人的印象不免有些刻薄之感,在一些人看来,这正是他的不通情理的地方,而我觉得这正是他的可爱。我猜想,范美忠先生在进入北大时,也是想着以前的那个北大,学术上自由探索,思想上宽容,但在后来的学习实践中才发现,全不是那回事了,如他提到的不同的老师对治学和教学的不同行为,虽如此,但那种传统教育方式是与他想像的北大相去甚远。我与范美忠来往不多,但从他的谈话和网路上流传的文字来看,他是一个热忱的人,对于教育有不同的看法,并且他一直在寻找有意义的教育。现在,他依然在继续寻找——完美的教育模式固然苛求,但做到更好一点,是怎么都算不得苛求的,按他的话说,就是“明白了那些陈旧和僵化的东西毫无意义之后,我已经根本不可能把我高中时候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不可能再如大多数老师那样机械地讲授课本上的死板的知识”。这种精神是我所佩服的,至于结果如何,那就不是很重要的了。
从大学出来的这些年,回过头来看,说大学教育是一无是处,显然是有些过了。但它的不足之处似乎是更多一些,比如体制,比如学术生态等,多少都存在着问题,今天的教育环境跟过去的时代不同了,我们要谈高校的教育就应该是多反思我们今天走到这一步,是不是存在着缺憾,是不是进步了?只有不断的反思,教育才可能有所进步。比如我们谈民国时期的教育传统,尽管在我们见到的文字多有批评之词,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它是适合当时社会的需求的,在学术上的追求是经得起考验的,今天我们回顾过去,不是凭吊历史,而是从中找出差距,改进教育方式。事实上,教育不但是完成一个做人的教育的过程,更应该教会他的与人与社会相处的一些基本道理。这些是我们现在的大学教育所欠缺的,为什么学术腐败会不断发生?跟这个大有关系。试想,一个人接受了做人的基本道理,那他在以后的人生中会坚持下去,并用这个来要求自己,那些不规范的、不道德的在心灵是不被允许的,自然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就我个人的大学体验而言,在大学的几年,确实读了一些书,至于学术训练以及研究等事体基本上是靠自我完成的,那时教授讲些什么呢?记得不大清楚了,但有一点是,他们上课只不过是尽一点义务而已,更多的东西他们是难以在课堂上讲透讲明白的,因此他们常常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这印象是深刻的了,至于讲课后有问题没问题也是很少提及的,那几年是经济要进行跨越式发展以后,不少教授下海经商。因此,这对我们那一代大学生而言,真是一种难以忘怀的伤痕,但这伤痕可能是算不得什么,或说跟老三届是无法相比的,但我这一代真羡慕那些在艰苦的年代里,依然能在大学里读书,并成长起来的学人,他们学到的东西今天来看,怕也是在数年都完成不了的成绩了。现在的大学还是不是这样呢?我未曾去做过调查,不大清楚,至于网络上流传的若干数字,我是有所怀疑的,但我曾与一个大学教授做过一些交流,得到的印象是跟以往比是相差无几的,这多少让我有些悲哀的观点了。以至于在网路上再遇到此类的事,我也很少去围观了,因为我深知,只要这种大的环境不改变的话,那么谈教育的未来依然是遥远的事。
虽然现在教育产业化是被大众所不认同的方法,但由于高校的扩招,使读大学成为越来越容易的事,对于一些想读书的人而言,这是好事。但我们必须注意到,高校的扩招,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如按质按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比如高校毕业就业问题,都是摆在当前大学教育的重要事务。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改善教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是值得思考的。
大学教育无疑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在人类文化史上留下足迹的证明,也是反映一个地区是否在未来的影响力。但对于现今的大学教育,我想归根结底,还是涉及到一个大学教育传统的问题。我一直有个疑问,就是大学的好传统哪儿去了?凑巧,前两天在读《逝去的大学》(陈远主编,同心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书中介绍说,过去的大学生,从他的言谈举止就可以判断出他是哪个学校毕业的,就是因为有校格存在。而这依靠的是校长。他们都有一种较高的自觉,就是在一所筚路蓝缕的开创时期发凡起例创建制度之后,将自己置于制度之下而非凌越于制度之上。但1949年之后,随着环境的改变,过去的大学的环境也随之改变,一些大学消失了,一些好传统也消失了。在我理解,这些传统包括独立自治、开放、容忍、自由探索、追求真理、禀持理想等等。我以为,正是因为缺少了这样的好传统,才使大学教育成为人们指责的目标。
陈远在北京一家媒体供职,有段时间我们在网上相遇,从此就认识了。接连读到他一些关于大学反思的文章,那是他对一些大学老教授访谈的系列,可见一些传统如何继承,又是如何消失的。在谈到《逝去的大学》的出版时,陈远说,在我上大学的时候,要做好学生,就要跟着别的同学一样按照老师的话按部就班地去做。我不喜欢那样的学习生活,但是渐渐地,我与周围的同学格格不入。于是,我就开始思考到底是谁出了问题,我、我的那些同学,还是我和他们共同生活的大学。事实上,不特陈远如此,今天的大学生在这个问题上怕是都有类似的疑问,因为我们看到一些大学生因为对教育环境的不满而退学的行为,他们是不是过激,我们姑且不论,而是该从这些事件中反思的了。
当然,在目前的高校教育环境下,要想寻找到那些消失的好传统,也不是多么困难的事。关键是我们有没有那份信心和魄力去实践,我想,这有待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