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更加高度地重视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作。近几年的治理整顿和宏观调控,就是两次在全国范围内调整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应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观点和经济学原理,探讨经济结构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一.什么是经济结构
经济是社会为满足种种需求而进行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结构是指各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经济结构是经济领域中各种组成部分的搭配排列形式和比例关系,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种成分、各个组织,以及社会再生产各个方面的构成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简言之,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诸因素的总和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经济结构,就是要研究在一定时间、一定条件下,国民经济诸因素是怎样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国度和同一国度的不同地区,经济结构的具体形式是不会相同的。前苏联战时共产主义的经济结构模式被搬用到我国,很快就显示了它的不适应性,就是在苏联,也很快为新的结构形式所取代或部分取代。
经济结构有明显的时代、地域和制度特征,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经济结构。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结构均不一样,这是各国根据政治、经济、历史、现实等情况所作的必然选择。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选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结构形式,也是若干代人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而形成的,更是中国建国以来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社会经济、历史政治不断发展和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经济结构形式也将不断变化。只有相对合适的经济结构,没有完美无缺而又一成不变的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的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结构的调整必须是实事求是的,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更不能脱离甚至违背客观实际,搞“一大二公”、“割资本主义尾巴”、“以钢为钢”等等,都是调整所有制和产业结构没有实事求是的例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二、什么是合理的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作为国民经济诸要素的总和,包括诸要素的比例关系,布局状况及各要素的内部构成和布局情况。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比例关系,农、轻、重各自的地位和比例关系,布局情况,城乡经济的分工与协作关系,以及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资金结构,乃至人口、民族、文化、年龄以及其他相关的结构等等。
衡量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的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首先是看整个经济是否协调,持续和以相当的速度发展,其次是看各经济单位是否能高效运转,做到生产发展,市场繁荣,分配合理,消费适度,宏观与微观的经济效益都能充分发挥。在考察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的过程中,要有小局服从大局,微观服从宏观的指导思想。在很多时候,微观结构似乎是不合理的而宏观结构却是相当合理的。在布局和调整经济结构时,可以不必追求微观领域小而全,而应按照社会分工的要求,发挥优势,搞一地一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新旧体制正处在转换接轨过程中,行政干预的方法难以完全消除,因此必须对这种现象引起重视,以便在指导经济工作时注意克服这种倾向。
总之,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的最终标准,经济结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完善的,合理的经济结构是一定时期生产力能够得到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社会分工越细密,通过经济杠杆对经济进行调控显得必不可少,由此可见宏观经济调控是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没有疑义的。
合理的经济结构应该具有这样一些特点:第一,能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避免不利条件:第二,能充分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第三,能充分利用现有物质技术基础;第四,科学技术、教育、交通等各项社会事业能协调发展,社会再生产能顺利进行;第五,生产发展速度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积累增长快,能实现高速度、高消费、高积累的良性循环;第六,能够保持各经济因素的平衡衔接和协调发展;第七,能保证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达到社会劳动的最大节约,和社会需要的充分满足。
三、如何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
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应根据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进行抉择。
第一、市场情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经济必须以市场的需求状况为导向。发展什么,不发展什么,多发展什么,少发展什么,先发展什么,后发展什么,都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状况而定。不适销对路,就不会有好的经济效益,所构成的经济结构就不能算是合理的经济结构。市场对经济结构的调节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自发实现的,只有当人们自觉利用了价值规律适时适当地调整经济结构,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才会成为可能。市场,有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沿海市场与内地市场、外地市场写本地市场,谁抓住了市场谁就抓住了主动权。
第二、资源情况。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是调整经济结构的基本原则,经济结构是否合理,能否充分利用资源是一条重要的检验标准,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必须立足当地的资源优势。没有资源作保障的经济决策,是肯定行不通的。因此应该尊重经济工作者和广大生产者的选择,并帮助他们搞好产业、产品的结构调整。
第三,自然条件。土质、气候等自然条件,是建立合理经济结构的又一重要依据,各种自然条件不适宜发展的产业和产品,最好不要发展。要引进推广某种东西,必须通过认真试点,确实可行后才逐步推开,不能用行政命令搞一刀切。盲目从事的结果必然与最初的良好愿望相悖。
第四,基础条件。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技术基础,搞经济建设要量力而行。基础设施状况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明智的经济工作领导人往往把改善基础设施的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在以现有基础条件为依据的同时,加强基础建设并超前部署某些设施改善后的经济项目。
第五,政策导向。国家经济政策是在宏观范围内国家对经济结构的调整,是根据诸多因素的综合情况而制订的,对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局部要服从整体,微观要服从宏观,局部地方的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可以允许有所侧重,但不允许不执行宏观经济政策。只有能促进经济高速高效发展的政策才是正确的政策。只有符合正确的经济政策要求的经济结构,才是合理的经济结构。
第六,区位势态。区位势态也是建立合理经济结构的重要依据,沿海与内地,中心城市与边远农村,经济结构必然表现极大的差异。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是总结了建国后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根据中国人口多、农民多的特点作出的重大而正确的决策,到今天仍然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在不同的地域范围,经济结构应该而且必然显示出自己的特殊性,只能相互借鉴而不能照搬照抄。
第七,机遇状况。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将带来全国范围内的经济结构大调整,西部的些欠发达地区将会在这一机遇面前加快调整产业、产品和布局结构的步伐。机遇可遇不可求,但机遇往往偏爱有准备者。要善于抢抓机遇,要不适时机地根据变化了的和将要变化的情况,积极及时地调整原有的经济结构使之与新的情况相适应。
第八,经济能力。调整经济结构还必须考虑现有经济能力,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打破旧的经济格局,构建新的经济结构,需要投入较多的财力物力人力,需要逐步创造条件,积极而又稳妥地进行。(原载:云南省《彝州论坛》1995年第2期)
一.什么是经济结构
经济是社会为满足种种需求而进行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结构是指各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经济结构是经济领域中各种组成部分的搭配排列形式和比例关系,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种成分、各个组织,以及社会再生产各个方面的构成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简言之,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诸因素的总和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经济结构,就是要研究在一定时间、一定条件下,国民经济诸因素是怎样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国度和同一国度的不同地区,经济结构的具体形式是不会相同的。前苏联战时共产主义的经济结构模式被搬用到我国,很快就显示了它的不适应性,就是在苏联,也很快为新的结构形式所取代或部分取代。
经济结构有明显的时代、地域和制度特征,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经济结构。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结构均不一样,这是各国根据政治、经济、历史、现实等情况所作的必然选择。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选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结构形式,也是若干代人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而形成的,更是中国建国以来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社会经济、历史政治不断发展和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经济结构形式也将不断变化。只有相对合适的经济结构,没有完美无缺而又一成不变的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的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结构的调整必须是实事求是的,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更不能脱离甚至违背客观实际,搞“一大二公”、“割资本主义尾巴”、“以钢为钢”等等,都是调整所有制和产业结构没有实事求是的例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二、什么是合理的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作为国民经济诸要素的总和,包括诸要素的比例关系,布局状况及各要素的内部构成和布局情况。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比例关系,农、轻、重各自的地位和比例关系,布局情况,城乡经济的分工与协作关系,以及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资金结构,乃至人口、民族、文化、年龄以及其他相关的结构等等。
衡量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的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首先是看整个经济是否协调,持续和以相当的速度发展,其次是看各经济单位是否能高效运转,做到生产发展,市场繁荣,分配合理,消费适度,宏观与微观的经济效益都能充分发挥。在考察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的过程中,要有小局服从大局,微观服从宏观的指导思想。在很多时候,微观结构似乎是不合理的而宏观结构却是相当合理的。在布局和调整经济结构时,可以不必追求微观领域小而全,而应按照社会分工的要求,发挥优势,搞一地一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新旧体制正处在转换接轨过程中,行政干预的方法难以完全消除,因此必须对这种现象引起重视,以便在指导经济工作时注意克服这种倾向。
总之,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的最终标准,经济结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完善的,合理的经济结构是一定时期生产力能够得到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社会分工越细密,通过经济杠杆对经济进行调控显得必不可少,由此可见宏观经济调控是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没有疑义的。
合理的经济结构应该具有这样一些特点:第一,能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避免不利条件:第二,能充分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第三,能充分利用现有物质技术基础;第四,科学技术、教育、交通等各项社会事业能协调发展,社会再生产能顺利进行;第五,生产发展速度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积累增长快,能实现高速度、高消费、高积累的良性循环;第六,能够保持各经济因素的平衡衔接和协调发展;第七,能保证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达到社会劳动的最大节约,和社会需要的充分满足。
三、如何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
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应根据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进行抉择。
第一、市场情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经济必须以市场的需求状况为导向。发展什么,不发展什么,多发展什么,少发展什么,先发展什么,后发展什么,都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状况而定。不适销对路,就不会有好的经济效益,所构成的经济结构就不能算是合理的经济结构。市场对经济结构的调节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自发实现的,只有当人们自觉利用了价值规律适时适当地调整经济结构,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才会成为可能。市场,有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沿海市场与内地市场、外地市场写本地市场,谁抓住了市场谁就抓住了主动权。
第二、资源情况。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是调整经济结构的基本原则,经济结构是否合理,能否充分利用资源是一条重要的检验标准,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必须立足当地的资源优势。没有资源作保障的经济决策,是肯定行不通的。因此应该尊重经济工作者和广大生产者的选择,并帮助他们搞好产业、产品的结构调整。
第三,自然条件。土质、气候等自然条件,是建立合理经济结构的又一重要依据,各种自然条件不适宜发展的产业和产品,最好不要发展。要引进推广某种东西,必须通过认真试点,确实可行后才逐步推开,不能用行政命令搞一刀切。盲目从事的结果必然与最初的良好愿望相悖。
第四,基础条件。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技术基础,搞经济建设要量力而行。基础设施状况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明智的经济工作领导人往往把改善基础设施的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在以现有基础条件为依据的同时,加强基础建设并超前部署某些设施改善后的经济项目。
第五,政策导向。国家经济政策是在宏观范围内国家对经济结构的调整,是根据诸多因素的综合情况而制订的,对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局部要服从整体,微观要服从宏观,局部地方的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可以允许有所侧重,但不允许不执行宏观经济政策。只有能促进经济高速高效发展的政策才是正确的政策。只有符合正确的经济政策要求的经济结构,才是合理的经济结构。
第六,区位势态。区位势态也是建立合理经济结构的重要依据,沿海与内地,中心城市与边远农村,经济结构必然表现极大的差异。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是总结了建国后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根据中国人口多、农民多的特点作出的重大而正确的决策,到今天仍然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在不同的地域范围,经济结构应该而且必然显示出自己的特殊性,只能相互借鉴而不能照搬照抄。
第七,机遇状况。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将带来全国范围内的经济结构大调整,西部的些欠发达地区将会在这一机遇面前加快调整产业、产品和布局结构的步伐。机遇可遇不可求,但机遇往往偏爱有准备者。要善于抢抓机遇,要不适时机地根据变化了的和将要变化的情况,积极及时地调整原有的经济结构使之与新的情况相适应。
第八,经济能力。调整经济结构还必须考虑现有经济能力,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打破旧的经济格局,构建新的经济结构,需要投入较多的财力物力人力,需要逐步创造条件,积极而又稳妥地进行。(原载:云南省《彝州论坛》199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