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直机关的公务员王露今年36岁,说起自己童年的端午节,她十分向往:“在端午节的记忆里,除了有滚滚的麦浪,在原野上空鸣叫的布谷鸟,酸甜的麦黄杏,散发着淡淡清苦的艾蒿,更多的还有作为孩子受到关照的欣喜:一早醒来,手腕、脚踝上已系上用五彩丝线编的‘五色绳’,大人们说是系上就百病不侵。端午节后的第一场雨,就把‘五色绳’剪下来,让雨水冲走,灾病也就随着被带走了。”
谭尚退休前是一家刊物的编辑,他说,在很多地方,端午节这一天孩子们都早早起床,赶在太阳升起之前,到田野去采集露水,用露水洗眼睛,据说可以不得眼病,耳聪目明。女人们则在头天晚上给自己的孩子缝制香囊,里面装上香味浓烈的香料,用以护佑弱小的生命。
“海榴花上雨萧萧,自切菖蒲泛浊醪。”宋代诗人戴复古的这首《端午丰宅之提举送酒》描述的也是端午即景:夏雨萧萧,榴花照眼,人们忙着用菖蒲叶泡酒。在有的地方,人们将菖蒲叶子与艾蒿结成束,入夜焚烧,用以熏蚊虫、祛邪气。
想一想,我们有多久没有好好过一个端午了?传统的节日,是不是已开始从我们的记忆与生活中淡化?
如今是全球化时代了,一切要“与国际接轨”,要跟上世界发展的步骤!
可是,何谓“与国际接轨”?接轨难道就是对自身民族传统的遗忘么?接轨是就一味向西方学习?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从事经济工作的,在真刀实枪的惨烈竞争中,我们经常会感叹:现在商品真是太高度同质化了,大家只得拼价格,生存压力极大。
殊不知,商品同质化的背后,是思维的同质化,是自身文化特色的大同化。
其实,真正深刻理解企业的人会认同:文化才是竞争力强大与否的基础与实质。文化并非可有可无的装饰、或者是某种虚幻而摸不着边际的东西。
这样的例子,在国际竞争舞台上比比皆是,近期最著名的例子之一就是韩剧《大长今》。一部《大长今》吸引了数千万中国观众;各类韩式餐馆雨后春笋般在中华大地涌现;朋友聚会,经常冒出韩国文化的话题;韩国的电子、服装、美酒等商品,乘势迅速进入亚洲各地市场……再往远一点看,我们还可以看到当年日本借助漫画进入欧美与全球市场的成功案例。
文化的力量是如此强大!这对于天天沉浸于市场第一线,号称“真刀实枪”打拼的我们,难道没有一丝丝触动么?
中国的悲剧之一就是:到处都陷入了高强度但低水平的惨烈竞争,从企业到高考等各领域,都是这样。
埋头拉车,有时还需抬头看路。传统非敝帚,重视传统文化的力量,在新时代,以新的形式诠释传统,以文化的创新带动品牌、产品的创新,是真正志存高远的企业与个人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好了,说了一通,似乎有点点沉重。呵呵~~今天是端午节,还是要开心起来,遥祝各位端午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