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大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紧紧围绕“构建大庆全面发展战略新高地、努力创建百年油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这一中心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新发展思路,抢抓发展机遇,不断加快各项改革进程,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十五”计划全面完成。

一、综合

经济总量保持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0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0%,比2000年增长54.7%。“十五”期间年均增长9.1%,比“十五”计划确定的年均增长7.0%的目标高出2.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1.0%,比2000年增长78.9%,“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03.5亿元,比上年增长9.4%,比2000年增长52.6%,“十五”期间年均增长8.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4.8亿元,比上年增长15.2%,比2000年增长71.2%,“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3%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8%,其中服务价格上涨3.5%。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8.4%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3万人,比预期目标多0.5万人。全年有2.8万名下岗人员实现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3%,比预期目标低0.5个百分点。

二、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得到不断调整优化,逐步形成了以石油经济为基础、石化产业和地方经济为支撑、多元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

“十五”期间,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由“九五”期末的1.889.78.5调整为3.085.911.1,第三产业比重提高2.6个百分点。

“十五”期间,非油经济迅速增长。2005年,非油经济总量比2000年增长81.0%,“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6%,增幅比油经济高4.6个百分点。油与非油经济比例由“九五”期末的77.122.9调整为2005年的6535

“十五”期间,非国有经济以年均12.1%的速度快速增长,比国有经济增幅高4.2个百分点。国有与非国有经济比例由2000年的89.310.7调整到2005年的83.416.6

三、农业

2005年,全市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农业生产稳步增长,粮食获得历史性丰收,农村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村经济日益繁荣。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6.5亿元,同比增长15.2%;实现增加值42.4亿元,同比增长11.0%。“十五”期间,农业比重下降了4.8个百分点,畜牧业比重上升了11.9个百分点。

截止2005年末,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8.7万公顷,同比增长4.3%,新增播种面积2.4万公顷。优质粮食种植面积达23.3万公顷,同比增长16.7%;青贮玉米等饲料饲草作物种植面积9.4万公顷;绿色特色和有机食品种植面积达23.8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40.5%。粮、经、饲比例由上年的632611调整为612316。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236.9万吨,比2000年增长1.7倍,比粮食产量最高年份1999年的223.7万吨高出13.2万吨,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

 

            2005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同比增长(±%

粮食总产量

236.9

 

37.8

 

#水稻

24.1

 

37.7

 

玉米

165.5

 

33.3

 

大豆

9.8

 

56.3

 

薯类

7.6

 

35.8

 

油料

5.0

 

28.2

 

甜菜

12.2

 

13.0

 

蔬菜

107.4

 

4.1

 

 

通过实施“农转牧”战略,畜牧业由配角到主角,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畜牧业实现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45.4亿元、2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3%28.8%,占农林牧渔业产值和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52.5%50.1%,畜牧业产值和增加值占农业产值和增加值比重连续三年双超50%,继续占据“半壁江山”的地位。

 

2005年畜牧业生产及产品产量

 

  

单位

指标值

同比增长(±%

大牲畜年末存栏

万头

61.5

7.9

#奶牛

万头

30.0

18.7

黄牛及肉牛

万头

26.8

7.6

猪年末存栏

万头

100.0

2.0

羊年末存栏

万只

93.2

14.2

家禽年末存栏

万只

944.7

2.1

肥猪出栏

万头

130.6

34.7

家禽出栏

万只

3062.5

40.5

肉类总产量

万吨

21.2

27.8

#猪肉

万吨

10.3

33.9

牛肉

万吨

2.5

20.5

羊肉

万吨

1.3

2.5

禽蛋产量

万吨

5.6

10.4

牛奶产量

万吨

81.4

16.1

绵羊毛产量

4051

12.8

 

林业生产稳定。全年实现产值1.3亿元。造林1.0万公顷,造林质量较高,森林覆盖率达到9.3%,比2000年增长1.9个百分点。

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实现产值4.2亿元,水产品产量6.8万吨。

四、工业和建筑业

2005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171.4亿元,同比增长9.4%,比“九五”期末净增286.4亿元,增长51.3%,年均增长8.6%。“十五”时期,全市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4864亿元,比“九五”时期净增2030.4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477户,比“九五”期末净增268户,增长128.2%,年均增长22.6%。“十五”期间,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7%

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重点行业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实现增加值962.6亿元,同比增长4.1%;石化行业实现增加值77.9亿元,同比下降15.8%;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16.1亿元,同比增长32.5%;建材行业实现增加值7.3亿元,同比增长29.6%;机械制造业实现增加值8.1亿元,同比增长41.1%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首次突破1000点,达到1013点,比“九五”期末提高377.2点,创历史最好水平。“十五”时期,全市全部工业累计实现利税4255.6亿元,比“九五”时期净增2473.7亿元,增长1.4倍。

地方工业快速增长。“十五”时期,全市地方工业累计实现增加值427.6亿元,比“九五”时期净增286亿元,年均增长28.7%,比“九五”时期年均增幅高5.1个百分点。2005年全市地方工业实现增加值130亿元,同比增长40.7%,连续三年增速超过40%,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11.1%,比“九五”期末提高6.6个百分点,呈现逐年攀升态势。

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注册的企业达1520家,同比增长12.6%;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22亿元,同比增长28.0%;实现工业总产值229亿元,同比增长28.0%;实现工业增加值56.0亿元,同比增长40.0%;实现利税26.0亿元,同比增长21.0%。开发区对地方工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较强的拉动作用。2005年,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91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64亿元,实现利税18.0亿元。

 

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同比增长
(±%

原油

万吨

4495.1

 

3.1

 

天然气

亿立方米

24.4

 

20.1

 

原油加工量

万吨

1234.6

 

3.5

 

汽油

万吨

276.4

 

4.8

 

煤油

万吨

16.8

 

10.4

 

柴油

万吨

495.9

 

1.6

 

润滑油

万吨

31.9

 

10.9

 

液化石油气

万吨

122.3

 

15.1

 

合成氨

万吨

33.1

 

20.6

 

尿素(折纯)

万吨

21.3

 

20.6

 

乙烯

万吨

55.6

 

21.8

 

化学纤维

万吨

9.8

 

4.4

 

塑料制品

万吨

7.3

 

11.7

 

发电量

亿千瓦时

92.9

 

13.2

 

啤酒

千升

95568

 

2.2

 

乳制品

万吨

12.1

 

44.0

 

水泥

万吨

80.2

 

9.7

 

机制纸及纸板

万吨

6.8

 

35.4

 

 

全市建筑企业全年完成施工产值91.8亿元,同比增长10.2%。按总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2.0万元/人,同比增长12.0%

五、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02.7亿元,同比增长26.6%。其中,中省直企业完成投资208.7亿元,同比增长18.6%;地方完成投资94.0亿元,同比增长48.9%。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1.7亿元,同比增长14.2%;第二产业投资232.6亿元,同比增长19.0%,其中工业投资230.5亿元,同比增长22.7%;第三产业投资68.4亿元,同比增长61.7%

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0.1亿元,同比增长117.6%。商品房销售面积77.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44.0%;其中住宅69.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2.0%。商品房销售额15.6亿元,同比增长119.2%

“十五”时期,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159.4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24.0%。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达到85.1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5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十五”期初的18.6%提高到“十五”期末的21.6%

六、国内外贸易和旅游

消费需求活跃,城乡消费品市场货源充足,购销两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8亿元,同比增长7.5%。按行业分,批发和零售贸易业181.7亿元,住宿和餐饮业23.1亿元,其他行业2.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4%9.1%5.6%;按构成分,吃、穿、用、烧商品零售额分别为39.6亿元、33.8亿元、100.4亿元、33.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9%5.4%7.5%8.2%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7399.9万美元,同比增长119.2%。其中,出口9775.3万美元,同比增长35.9%;进口17624.6万美元,同比增长231.9%。利用外资有新进展,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080.6万美元,同比增长28.0%

“十五”时期,全市对外贸易高速增长。2005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比2000年净增21339.9万美元,增长3.5倍,年均增长35.2%。实际利用外资比2000年净增1846.6万美元,增长1.5倍,年均增长20.1%。全市GDP对外贸易依存度由“九五”期末的0.5%,提高到2005年的1.3%,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

旅游业繁荣兴旺。独特的石油文化、湿地景观、温泉等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全市旅游业总收入10.1亿元,同比增长5.2%。接待国内游客519万人次,同比增长4.8%;接待海外游客8500人次,同比增长7.6%。旅游外汇收入141.5万美元,同比增长2.5%

七、交通和邮电业

2005年,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全年公路客运量769万人,与上年持平,客运周转量71468万人/公里,同比增长1.5%;全年公路货运量2011万吨,同比下降0.5%,货运周转量49121万吨/公里,同比下降1.6%;全年铁路发运货物1447.3万吨,同比增长3.6%,发送旅客829.1万人,同比下降2.8%

邮电通信业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0.2亿元,同比增长15.6%,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5亿元,同比增长6.9%。订销报刊4194万份,同比下降9.0%;发送函件461万件,同比下降12.0%;收寄特快专递39万件,同比增长11.0%。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90.3万户,同比增长12.0%;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26万户,同比增长14.8%;互联网用户达到33.2万户,同比增长45.8%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地方财政收入48.5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同比增长11.9%。其中,增值税3.9亿元,同比增长10.0%;营业税3.9亿元,同比增长11.3%;企业所得税2.8亿元,同比增长79.8%;城市维护建设税15.6亿元,同比下降8.6%。全年地方财政支出65.9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基本建设支出4.8亿元,同比下降18.6%;教育事业费支出8.2亿元,同比增长103.7%;医疗卫生经费支出2.6亿元,同比增长27.6%;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7.3亿元,同比增长44.6%。地税完成税收46.0亿元,与上年持平;国税完成税收350.3亿元,同比增长12.9%

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05.3亿元,比年初增加121.1亿元。其中,企业存款248.0亿元,储蓄存款526.6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7.1亿元、59.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88.6亿元,比年初增加5.4亿元。全年货币净投放47.6亿元,同比增长25.6%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市有普通高等院校4所,比2000年末增加2所。全年招收本专科学生1.6万人,本专科在校生达到5.8万人,毕业生1.0万人。全年在校研究生达到1481人。本专科在校生与在校研究生分别比2000年末增加5.2万人和1240人。

  年末全市有普通中等学校172所,全年招生3.7万人,在校生20.4万人,毕业生4.6万人。小学803所,招生2.8万人,在校生16.6万人,毕业生3.7万人。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幼儿园111所,在园幼儿3.2万人。

2005年,全市共组织实施省级科技项目78项,其中攻关项目64项,产业化项目14项。申报市级科技项目239项。民营科技企业迅猛发展。年末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已发展到590家,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25家,超千万元的企业有100家。全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35亿元。民营企业科技人员已达10778人。全年投入研发经费3.4亿元,占企业销售收入的3.0%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全年共创作文化艺术作品22部(首),获省级奖励5个,国家级奖励5个。全年开展全市性群众文化活动200余次,组织文化下乡、下基层演出110余次,组织参加省级以上文艺比赛6次。全市拥有广播电台1座,全年制作广播节目12298小时;电视台1座,电视转播台11座,全年制作电视节目2720小时。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与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100%99.1%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至年末,全市共有医疗机构163所,编制床位10406张,卫生技术人员11253人。其中,医院17所,编制床位5256张,卫生技术人员6317人;乡镇卫生院63所,编制床位1268张,卫生技术人员1061人。

体育事业成绩喜人,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又上新台阶男子速滑、女子举重、男子竞走、女子跳远等优势项目保持较好状态,摔跤项目有新突破。我市运动员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全年共夺得世界级体育比赛金牌1枚,国家级体育比赛奖牌15枚(金牌2枚、银牌4枚、铜牌9枚),省级体育比赛奖牌225枚(金牌98枚、银牌68枚、铜牌59枚)。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达标天数为356天,部分指标达到一级标准。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4%,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6.2%,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90.5%,烟尘控制区覆盖率10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9.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6.8%,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100%,全市环境保护投资指数2.1%

十二、人口与计划生育

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总人口264.4万人,净增人口21566人。其中,市区人口122.3万人,四县人口142.1万人随着我市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加强,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市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保持较低水平。全年出生人口20319人,出生率为7.72‰;死亡人口7964人,死亡率为3.02‰;自然增长率为4.69‰。全年符合政策生育率97.7%综合节育率91.5%,独生子女领证率63.4%,均比上年略有提高。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职工工资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全市在岗职工总数45.7万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08.6亿元,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24523元,同比增长8.4%

据抽样调查资料统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61.9元,同比增长10.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599.9元,同比增长5.7%。“十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高于“九五”时期1.0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7%,比2000年降低0.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723元,同比增长10.7%。“十五”期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0%。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3%,比2000年下降5.0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日益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4.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2000年的17.7平方米增加到24.2平方米,年均增长6.5%;住房砖瓦化率由2000年的39.5%提高到45.2%

年末全市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23.81万人、67.80万人和17.71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净增1.54万人、10.43万人和0.71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2000年末增加10.97万人、61.2万人。全市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0.5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3.9万人。社会保障相关待遇标准有所提高。全市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为7.3万人,比上年减少0.2万人。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据。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按国家统计局要求,本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历史数据根据经济普查结果作了相应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