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参与过这样的讨论:面对一些食物,你选择先吃自己喜欢的,还是把喜欢的留在最后?结果自然形成两派,甲方坚持把喜欢的留在最后,乙方则先挑好吃的。据说因此有心理学家进行专业测评:甲方的心理特征是悲观的,然而比较塌实而有毅力,容易最终走向成功;乙方是天生的乐天派,敢于冒险,缺点是易因荒率而导致失败。
其实我的真实想法是:如果是我自己独享这些食物,我自然会把好的留在最后慢慢品尝,假使是我和一群人共同分享,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加入乙方的队伍。这个时候,也许那个心理学家又会缓缓向我踱来,一本正经地说:像你这种人的心理特征就是,有时候……有时候……毫无疑问,如果身边没有警察,我的选择是把他一脚踢开。这么讲并非我完全不相信专家和对他们充满敌意,我原本的意思不在这里。我的疑问是,这些选择性行为真的与心理特征有关?
符号学大师艾柯描述了这样一个经历:在他小时侯,卖给孩子们吃的冰淇淋有两种:一种是两分钱一个的甜筒,一种是四分钱一个的冰淇淋派。他非常羡慕一些小伙伴能够拥有两只两分钱的甜筒,“这些趾高气扬的小孩一手举着一只甜筒,神气活现地向前走;而且非常专业地把脑袋转来转去,这边添一口,那边添一口。”在他看来这简直就是一种辉煌的仪式,然而他苦苦哀求无数次希望享受一下这种庆典,“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我家的长辈不肯变通:一个四分钱的冰淇淋派,可以;两个两分钱的甜筒,没门儿。”
这让我想起庄子在《齐物论》一篇里讲过的那则寓言: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起来。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高兴,个个喜笑颜开。这就是成语朝三暮四的原型。庄子的原意是在讥讽猴子的愚蠢,揭露主人的狡猾。在庄子看来,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都是一样的,变化的只是形式,是“名”,而实际的内容,即“质”并没有变化。
而艾柯却提出另外的结论,他最后发觉了长辈做法的正确性:“2+2≠4。用两个两分钱的甜筒取代一个四分钱的冰淇淋派,从经济角度看,并不代表浪费,但就象征意义而言,却绝对如此。”孩子们渴望拥有两份冷饮,无非是这使他感到豪华,而这种无端的炫耀的确是对贫穷的轻蔑和侮辱。最终他将笔锋指向传统道德与新式道德的对立,对当代的新式道德进行了抨击,对现世的享乐主义表示反感。
如此说来,艾柯必定将认为养猴人的做法具有真实性,因为三和四的置换,它们的象征意义完全不同。但若据此我们就将庄子与艾柯对立起来却是大错特错了。其实,两人的观点并不抵牾,因为他们所要表达的概念和意图并不相同,而且同样考虑到符号能指的漂浮性。然而问题出在猴子身上,猴子在这里成为两者的枢纽。猴子现象的价值在于:它们并不考虑伦理和名实逻辑关系问题,它们只是想得到所需要的食物。这使得猴子得以成为独立的第三者来平等地参与我们的讨论。
于是我们又回到开篇的问题上来。猴子的做法就是乙方的选择。它也许会遭受艾柯的抨击,或者会遭到庄子的嘲笑。然而关键在于,猴子所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语境(饥荒),也就是说,它们面对的是一种有限的资源(食物紧缺)。猴子们可能吃到上顿,没有下顿,吃得着今天,吃不到明天。在这种情势下,就不仅仅是2+2≠4那么简单,而是3+1>4。与下围棋的道理异曲同工——先落子的优势非常明显。选择早晨吃四个橡子就是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避免浪费,降低了机会成本。也成为应对经济危机下的投资风险时最有利的决断。这就是猴子选择朝四暮三而拒绝朝三暮四的理由所在。
时下的杂志经常会在销售杂志的同时,往往赠送读者一些小装饰物,这一招很灵验:它引致女孩子的疯狂抢购。然而,猴子的逻辑不是这样起作用的,相反,它在尖锐地提醒她们:杂志并非有限的资源,任何媒介都是如此。相反,稀缺资源存在于供求关系的另一极:读者才是真正的橡子,是艾柯梦寐以求的两只乃至更多的甜筒冰淇淋。
其实我的真实想法是:如果是我自己独享这些食物,我自然会把好的留在最后慢慢品尝,假使是我和一群人共同分享,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加入乙方的队伍。这个时候,也许那个心理学家又会缓缓向我踱来,一本正经地说:像你这种人的心理特征就是,有时候……有时候……毫无疑问,如果身边没有警察,我的选择是把他一脚踢开。这么讲并非我完全不相信专家和对他们充满敌意,我原本的意思不在这里。我的疑问是,这些选择性行为真的与心理特征有关?
符号学大师艾柯描述了这样一个经历:在他小时侯,卖给孩子们吃的冰淇淋有两种:一种是两分钱一个的甜筒,一种是四分钱一个的冰淇淋派。他非常羡慕一些小伙伴能够拥有两只两分钱的甜筒,“这些趾高气扬的小孩一手举着一只甜筒,神气活现地向前走;而且非常专业地把脑袋转来转去,这边添一口,那边添一口。”在他看来这简直就是一种辉煌的仪式,然而他苦苦哀求无数次希望享受一下这种庆典,“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我家的长辈不肯变通:一个四分钱的冰淇淋派,可以;两个两分钱的甜筒,没门儿。”
这让我想起庄子在《齐物论》一篇里讲过的那则寓言: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起来。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高兴,个个喜笑颜开。这就是成语朝三暮四的原型。庄子的原意是在讥讽猴子的愚蠢,揭露主人的狡猾。在庄子看来,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都是一样的,变化的只是形式,是“名”,而实际的内容,即“质”并没有变化。
而艾柯却提出另外的结论,他最后发觉了长辈做法的正确性:“2+2≠4。用两个两分钱的甜筒取代一个四分钱的冰淇淋派,从经济角度看,并不代表浪费,但就象征意义而言,却绝对如此。”孩子们渴望拥有两份冷饮,无非是这使他感到豪华,而这种无端的炫耀的确是对贫穷的轻蔑和侮辱。最终他将笔锋指向传统道德与新式道德的对立,对当代的新式道德进行了抨击,对现世的享乐主义表示反感。
如此说来,艾柯必定将认为养猴人的做法具有真实性,因为三和四的置换,它们的象征意义完全不同。但若据此我们就将庄子与艾柯对立起来却是大错特错了。其实,两人的观点并不抵牾,因为他们所要表达的概念和意图并不相同,而且同样考虑到符号能指的漂浮性。然而问题出在猴子身上,猴子在这里成为两者的枢纽。猴子现象的价值在于:它们并不考虑伦理和名实逻辑关系问题,它们只是想得到所需要的食物。这使得猴子得以成为独立的第三者来平等地参与我们的讨论。
于是我们又回到开篇的问题上来。猴子的做法就是乙方的选择。它也许会遭受艾柯的抨击,或者会遭到庄子的嘲笑。然而关键在于,猴子所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语境(饥荒),也就是说,它们面对的是一种有限的资源(食物紧缺)。猴子们可能吃到上顿,没有下顿,吃得着今天,吃不到明天。在这种情势下,就不仅仅是2+2≠4那么简单,而是3+1>4。与下围棋的道理异曲同工——先落子的优势非常明显。选择早晨吃四个橡子就是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避免浪费,降低了机会成本。也成为应对经济危机下的投资风险时最有利的决断。这就是猴子选择朝四暮三而拒绝朝三暮四的理由所在。
时下的杂志经常会在销售杂志的同时,往往赠送读者一些小装饰物,这一招很灵验:它引致女孩子的疯狂抢购。然而,猴子的逻辑不是这样起作用的,相反,它在尖锐地提醒她们:杂志并非有限的资源,任何媒介都是如此。相反,稀缺资源存在于供求关系的另一极:读者才是真正的橡子,是艾柯梦寐以求的两只乃至更多的甜筒冰淇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