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议中国的产业优化升级、环境治理、学风、识人用人、政策举措
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后,就是要求政府实现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改变粗放型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低技术、低质量、低产出、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实现发展中的自主创新与质量,实现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实现发展的精致化与精益化与艺术化,实现党和人民、国家机构与人民、人民群众之间、人民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实现科学的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我将之概括为自主创新的“和谐全息论”。
那么,现实情况到底如何呢?
让我们参考一下:
《抑制高耗能产业盲目扩张的行政无力》一文所提到的一个数据资料。
高耗能行业迅速"过度"扩张的整个故事
文章说,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引起的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本身的确需要高耗能产业。根据目前中等收入国家城市化要求来估算,如果中国要在2020年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大约3亿人口将迁移进城市居住和工作。推动城市化进程要求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需要大量水泥和钢铁,这些都是高耗能产业。2006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5.5%左右,但消耗了世界35%的煤、50%的水泥、38%的铝、35%的钢、33%的玻璃、30%的化肥。
但这不是高耗能行业迅速扩张的整个故事,整个故事还应该包括高耗能产品的大规模出口和大量出口常常导致的国际价格下降。随便就可以举几个例子,钢铁,焦炭,锌,等等。比较典型的是焦炭。受国际焦炭价格上扬的鼓舞,在2001年至2005年间山西焦炭增加了近8000万吨的产能,达到了近1.5亿吨的生产能力。2005年,中国的焦炭产能已经达到3亿吨,而国内需求量仅为1.85亿吨,至此,严重的产能过剩已经形成。中国的大量出口使国际焦炭价格从2005年5月份开始一路下滑,从最高的每吨450美元跌倒2006年3月份每吨116美元左右。这种出口"过度"事实上是把后代应当享有的资源拿来补贴外国人当前的消费,将对中国造成长期损失。
文章开出了药方,并提到了国家的政策举措。现阶段控制高耗能行业的规模,需要将市场和价格改革与有效的行政手段相结合,运用一系列配套改革和政策。包括加快资源(能源)市场和价格的整体改革,关键是让资源(能源) 价格能将能源稀缺和环境治理内部化,真实反映供求关系,以引导适度投资。从行政和政策上引导地方政府在追求GDP和节能减排之间找到平衡点,规范地方政府参与或影响高耗能行业的投资行为,对于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落后生产能力要坚决淘汰,促进高耗能行业结构升级。加大监测和执法力度,制定和完善科学、完整、统一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严格实行问责制。
笔者认为以上药方与措施一定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助长高耗能企业的疯狂投资。
原因是这个药方中有一个致命伤,不管文章关于盲目性扩张相对于环境污染所造成的伤害多么言词肯切,关于关注环境环保的言论多么动人,依然无法掩盖,文章的苍白和企图为高耗能行业利益代言的企图心。
虽然文章中提到,能源的低价格及高耗能企业的因市场机构所得到的优惠电(价)供有恶化了环境的保育。但是,呼吁以市场的形式提高价格,但所造成的巨额利润,文章只字不提,但这却会明目张胆鼓励这些企业持续恶化产业结构与环境,与科学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道而驰。
这些高耗能行业的利润在资源(能源)市场价格改革后大幅的升高,相反的他们因此污染环境而所应承担的环境治理开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其结果就如同火上浇油,抱薪就火,“越治理”情况越恶化。固此,建议党和政府考虑专门开征针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与产业的“环境保育税”,此项国税由国税局代征,环保局监督实施,下拨在社会环境组织与地方政府专款专用,改善与发展环境保育事业。
这件事无疑提醒我们的党和政府、学界以及全国人民,学风、政风与用人机制还需要切实的加强和改善。正如以上所引述的文章点出的,行政无力只是表象,深层次的原因更需要党、政府、学界和全国人民警惕。否则,党中央的理论再科学,再先进,都不会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甚至被个别有心人利用,成为为了谋取私利的工具,这些人会用美丽的言词、通过“认真的实践”的大大方方愚弄党的科学理论与创新成果,使之成为摆设或笑谈。
科学自主创新、科学扎实的实践,包括为应对党和国家的新挑战、解决前进道路中遇到的新问题,顺应党和人民需要期盼,完满完成新的历史任务。确保党和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伟大事业的顺利进行。机制创新与科技创新,识人用人机制创新,科学扎实的实践应该成为一种党和国家的信仰,是一种经常性的自觉行为,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是确保我们祖国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让我们紧密的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努力严谨认真科学地推进各方面的机制创新,为确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迎接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早日来临,为确保党和国家的保持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事业持续稳健发展做出我们自已的有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