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不符合2+2(张氏)经济学理论肯定有问题”?
张建平的上述言论是否可以告诉人们这样一个事实的存在——主观决定一切?难怪
经济价值就是哲学价值?是一个主观的东西?
在此,我请问
大家知道,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事物存在与运动状态,发展与转化趋势,即经济学是揭示包括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的科学。比如,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都是在揭示“劳动创造价值”和“投入与产出”规律的科学。而他的所谓“2+2经济学理论”又是什么或者说依据的又是什么?他说,它是依据“心理学关于需求以及行为动机分析的基本理论、哲学关于价值的理论以及逻辑学关于因果逻辑关系的理论。”。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要根据上述三种理论,来创立他自以为是的经济学理论!
换言之也就是说,张建平的“2+2经济学理论”是没有研究对象的东西,只是根据上述八竿子打不着的三种思维学,再创造一种将上述三种思维学拿捏到一起的“超级心理经济学”即所谓的“2+2经济学”。大家知道,一般的经济学都有属于自己的研究对象,并根据研究对象阐述、凝练经济学要义。比如“市场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资本主义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企业经济学”等等。
那么,
好啦,下面再让我们具体地剖析一下,看看这位张大“高人”究竟是怎么解释的吧。
张氏“三个立足点”,都是“形而上学”的主观论
据张建平说:他的所谓“2+2经济学理论”有三个立足点。都是哪三个“立足点”?“立足点之一:哲学——哲学对于2+2理论来说,主要是价值概念的同一。价值,是有用性的同义词,这应该是和哲学的价值概念是同一的。实际上没有经济学意义上、和哲学意义不相通的价值概念可以成立。因此,《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一书原稿的第一章是从价值讲起的,而且第一节就是“哲学意义的价值”。那么,他所说的“哲学意义的价值”是什么?
他是这样解释的:“经济学必须以价值概念为出发点,但是无须自行创建一套价值概念。而2+2的经济学理论以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有用性)为出发点,始终坚持价值的主观性认识,因此而具有了一个正确的基础和开端。主观价值论是2+2经济学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正确认识价值世界的一个观点,但是这是哲学价值理论的结论而不是经济学的创造。”
读者不妨好好读一读,他说“经济学必须以价值概念为出发点”。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的经济学是从“价值概念”而不是价值本身为“出发点”的。也就是说,如果“价值概念”是错误的,那么也将成为他的“2+2经济学理论”的“出发点”。之后的阐述更加离奇:“但是无须自行创建一套价值概念”。可是,大家不要忘记,其价值来于康德“主观判断”。
也就是说,人们“主观判断”出一个什么价值就是什么价值,还“无须自行创建一套价值概念”。也就是说,他的“主观判断”出来的“价值”,是一个绝对价值,是不允许人们“价值创新”的东西。否则,他怎么会说“无须自行创建一套价值概念”的问题了?那么,它是什么?“而2+2的经济学理论以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有用性)为出发点,始终坚持价值的主观性认识,因此而具有了一个正确的基础和开端。”如此,他又想告诉人们啥?
毫无疑问,他想告诉人们——“始终坚持价值的主观性认识,因此而具有了一个正确的基础和开端”——什么意思?就是说只要“坚持价值的主观性认识”,就等于是有了一个“正确的基础和发端”。大家这时候总算听清楚了吧?他们说“主观判断”是“价值”的“正确基础”,还加上了个“发端”。换言之,没有主观判断便没有价值基础和经济学。
笔者真的搞不清楚,
笔者真不知该怎么说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