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矛盾数据,促使央行猛出“组合拳”
(2007.05.19 星期六)
虽然近期有关央行调控举措的种种猜测已经造就了风雨欲来的紧张气氛,前几天,本人写了篇名为《新一轮宏观调控箭已在弦上》博客文章认为,“无论今年第二季度经济数据是否再创新高,经济高位运行基本态势已经明朗,目前中国经济运行在过热边缘,通货膨胀压力依然不小,新一轮宏观调控即将开始”。然而,昨日央行突出其拳,这在意料之中,但连出三拳,却在市场的预期之外,而它们在同一天变成现实仍让人感到有些意外,央行紧缩性调控打出汇率利率准备金率三率齐动,可谓史无前例。央行此举引起全球投资者的极大关注,但多数市场的反应较为平静--日元兑美元、欧元及澳元等高收益货币全线走高。
央行三率齐动,是针对当前国际收支不平衡、信贷增长过快和通胀趋势发出的紧缩信号。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5次上调准备金率,也是在2个月里第2次提高存贷款利率,此次调整后,存贷款利差、特别是中长期存贷款利差缩小,这将有助于控制银行贷款,尤其是中长期贷款的增长势头。虽然,人民币兑美元的交易价,可在当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上下5%的幅度内浮动。但人民币兑非美元货币3%的浮动幅度和银行对客户美元挂牌汇价价差幅度管理办法不变,旨在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并不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更不意味着大幅升值,此次扩大人民币波幅更具象征性。央行连出三拳,这种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力度近年来罕见,此举即央行认为当前存在着经济增长过热的风险,必须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
经济结构性泡沫是央行“组合拳”的直接原因
央行控制流动性之战见效与否?目前,经济高位运行基本态势已经明朗,在这种预期下,国家宏观调控力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对中国政府至关重要的是立即采取包括加息在内的行动,以防止资产进一步泡沫化。如果对当前A股市场估值高企听之任之,那么A股估值可能很快上升至无法维持的水平。
央行公布的一季度金融数据显示,3月M2(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已从上月的17.8%回落至17.3%,显示央行针对流动性过剩的“一月一调”已初显成效;然而,一季外汇储备却突破了1.2万亿美元大关,1.42万亿元的新增贷款已迫近了全年限额的一半,令央行面临雪上加霜的窘境。从已公布的4月份经济金融数据中,或许可以发现央行的良苦用心。尽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三月份有所回落,但仍然在涨,宏观经济指标过热;而从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来看,房价仍然持续上涨,截止到四月末,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则达到1.27亿平方米;而此次加息最直接的动因,便是股市的非理性上涨导致的结构性泡沫。
货币信贷方面,货币增速走低:4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7.1%,高于年初确定的16%的预期目标。3月份,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了958亿元,但到4月份却重新回到了快车道:同比多增了1058亿元。货币信贷增长偏快,特别是贷款激增令人心忧。事实上,中国流动性的泛滥正是缘于央行“被迫”向市场投放的巨额人民币资金。而一旦货币供应量增速下降,自然可代表流动性过剩势头的缓解。证明央行在一季度的两次提高准备金率和一次加息已然见到效果,央行已成功消化了大部分的流动性。
投资方面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压力正在加大:从增长率看,今年1至4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5%,比一季度的25.3%高出0.2个百分点。再看先行指标,1至4月,新开工项目同比增加2121个,而一季度为同比减少2294个。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热度不减房地产投资居高不下:一至四月份,中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二万二千五百九十四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百分之二十五点五。其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五千二百六十五亿元,增长百分之二十七点四。
物价方面总需求旺盛,生产资料、投资品和消费品需求持续增长:4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0%,较3月份的3.3%有所回落,但仍处于3%的调控目标的上限,而未来价格上行风险依然存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总需求旺盛,生产资料、投资品和消费品需求将继续增长,粮食供求总体偏紧,构成价格上行压力,随着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主要资源、要素价格呈上涨趋势,部分上涨压力还将向下游产品传导。此外,受职工劳动保障改善等因素影响,劳动力价格也将趋于上升。
经济金融的各个重要指标都表明,宏观经济指标过热、股市泡沫和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等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当前经济增长偏快的趋势有所加剧。央行加息体现了政府对于股市、房市过热的担忧。央行打出‘组合拳’,主要是为了显著加大调控力度,减少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抑制物价及资产价格的上涨趋势,促使外汇平衡。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从而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央行打出“组合拳”的主要目的应当是综合性的,即为了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
央行本次“组合拳”不会立即改变股票市场趋势
就在多空双方在4000点整数大关展开白热化争夺的时候,昨天央行宣布上调利率及存款准备金率,市场一直担忧的调控举措终于出台,这是否会让原本处于势均力敌的多空双方力量对比产生变化?多空双方在4000点的胶着状态能持续多久?大牛市下一步会怎么走?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央行的如此举措主要是针对股市的,因为相关媒体的披露屡屡提及央行对股市暴涨予以关注的信息,还传出相关决策部门的负责人对当前A股市场的结构性泡沫的担忧,因此,就有观点认为央行的如此举措其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央行等决策部门对股市结构性泡沫或者说短线上涨幅度过快的担忧。
新一轮宏观调控并非针对资产价格,其目的是为了预防目前偏快运行的宏观经济出现过热。从去年以来实施的包括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及加息等货币政策来看,都不足以影响资产价格变化。新一轮宏观调控措施虽然会在心理上对投资者造成压力,但并不会如理论推断那样对股市产生不良影响。因为支撑市场上涨的五个因素并未改变,这些因素包括:股改的制度效应还在持续释放,大股东行为从掏空转向通过做大、做强、做多上市公司来实现股东价值;上市公司业绩切实提升,很多机构预计今年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水平将比去年增长30%以上;人民币稳步升值带来了资产价格的上涨;蓝筹股的回归使市场的投资功能越来越强;一部分上市公司投资于上市公司、上市金融机构,使得资产增值按倍率速度上涨。
央行考虑的是经济的全局,而非证券市场,证券市场目前在货币决策部门只是一个考虑的因素。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较股市的泡沫更难以压抑,甚至股市的泡沫比房地产市场泡沫更易调控。新一轮宏观调控也难以对A股市场造成实质性的压力,同时,银行利率的提升将会进一步增强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因为在目前美元利率尚未大幅度提升的前提下,央行提升人民币利率,意味着人民币“更值钱”,从而会使得更多的热钱涌入,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倍增,而人民币升值正是A股市场的牛市支点,正因为如此,加息不是证券市场的利空,反而是利好。
政府和民众都是是乐于看到牛市的,牛市很好地解决了我国的资金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牛市最大的受益者还是国有企业和政府,因此政府不会打压股市,但会适当地给过热的股市降温。加息针对的不是股市而是实体经济,根据以往的经验:加息对股市有影响,但影响应该不会很大。加息通常来说对市场是一个利空,但它不会立即改变市场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