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婚恋目标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自身的文化观念,所谓文化观念是指人生观、价值观、婚姻爱情观念的取向。这种文化观念的不同就会导致对婚姻、爱情的期望和诉求不同,于是婚姻、爱情就有了条件。
被人关在婚姻或爱情门外的人,往往会大声疾呼为什么,为什么?不是条件不够就是方法不对,仅此而已!只有符合他(她)文化观念的条件和方法,才能战无不胜。 有人说太理智了就不是爱情了,爱情怎么会有条件呢?我觉得一般人在没爱之前就有了或模糊些或清晰些的条件了,一见钟情就像似曾相识(这时,条件要求好像清晰些),日久生情就像命中注定(这种情况,条件要求好像模糊些)。白马王子和白雪公主是对爱人的理想期望和愿景。这时,白马是长相、个头、性格等个人条件的意喻,王子是富有、权势、地位等外在条件的期望,白雪公主也是一个道理。几乎没有人期望得到“丑八怪”和“脏乞丐”那样的爱人。 正是因为婚姻、爱情的条件性,所以男女双方条件的相互满意是巧合、是偶然,不满意才是正常和必然的。有过爱(可能是错觉)和有过婚姻(可能是将就)是常态,拥有一生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才是不容易的,不正常的。 这样推来,由文化观念决定婚恋条件。但文化本身也须符合“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一规律的制约。想起毛泽东三不谈的说法——不谈金钱,不谈女人,不谈琐事。而现在这个物欲横流、世风日下的时代,只有金钱、美人、性、庸俗的琐事,才会吸引眼球,才会有高回头率、高点击率,高回报率呀! 选择了市场经济,选择了改革开放的中国,公众的思想意识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世俗的潮流造就了现实的追求,于是房子、车子、票子、位子成了公众目标,也成了婚恋的条件。 市场经济中到处贴着写有品名、用途、价格的标签,似乎要将一切东西都产品化。首先悟透这一道理并身体力行去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人,除了企业家外还有某些女人,自己直接进入市场流通。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并逐渐形成的婚恋市场和性市场掩盖了追求幸福的根本,甚至幸福观念本身也被某种文化所同化,整个社会陷入了浮躁和庸俗的深渊。 市场经济的目标主导了社会的文化选择,历史需要新的力量来推动文化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