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搏杀:港沪深股市再比较


 

董登新 

    正值大陆股市频频创下历史新高之际,同处牛市巅峰的香港股市与大陆股市究竟有多大差别?我们不妨采用2007年4月18日这一天的市场数据再来比较一番:

  1.股指走势形成强烈反差。2007年4月18日,星期三,上证综指创下了3623.87点的最高历史新记录。这是最值得人们纪念的一天。然而,香港恒生指数自从2007年1月24日创下20971点的历史最高记录后,至今已有近3个月时间再未创出新高,并总在高位徘徊、犹豫。相反,大陆股市则是立场坚定、节节攀升,天天刷新历史记录,不断快速地创造着历史新高度。

  2.大陆A股市盈率严重高企。据香港交易所计算并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07年4月18日收盘,上海证券交易所的A股市盈率为50.23倍,深圳证券交易所的A股市盈率为47.21倍,香港交易所主板市盈率则为16.40倍。也就是说,在这一天,沪、深A股市盈率分别是香港主板的3.06倍和2.88倍。

  在香港主板中,有63只股票的市盈率低于5倍,共有243只股票的市盈率低于10倍。在沪、深挂牌的1300多只A股中,竟没有一只股票的市盈率低于10倍!

  3.大陆股市可供流通股本规模狭小。这一天,沪深A股总市值为14.6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沪深A股流通市值仅为4.6万亿元人民币;香港主板总市值为14.2万亿港元。也就是说,沪深两市的A股流通市值之和仅相当于香港主板流通市值的1/3左右,这表明大陆股市可供交易的流通股本规模狭小,每逢大资金风起云涌之时,极易造成经常性的股票供不应求的市场格局。

  股市流通规模狭小,也是导致股票交易日换手率超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这一天,日换手率超过10%的股票,香港主板只有18只,而大陆A股却有440只。此外,日换手率超过5%的股票,香港总计33只,而大陆A股却多达1100只!这究竟是大陆股市投机过剩?抑或是大陆股市流通规模过于狭小而导致了供不应求?

  4.成交量与成交额的严重不对称。这一天,香港主板成交股数为962亿股,沪、深A股成交股数仅为230亿股,从成交股数来看,香港主板是沪深A股的4.2倍;再从成交金额来看,香港主板为598亿港元,而沪深A股总成交额却高达2647亿元人民币,即大陆A股总成交额反过来是香港主板的4.4倍。换句话讲:大陆以4倍于香港的资金总额追逐着不足香港1/4的成交股数。结论:要么是大陆钱多;要么是大陆可供流通的股票数量少。

  5.大陆股价整体偏高且拉不开档次,低价股“鸡犬升天”。

  从香港主板的股价极差来看,最高股价是宏利金融(277港元),最低股价是中建科技(0.036港元),两价相差7694倍。最高股价与最低股价的巨大落差,使940只股票的价格能够从容有序、游刃有余地摆布其中,并能拉开足够的档次。

  相反,在大陆A股中,最高股价(贵州茅台92.8元)与最低股价(S*ST天华3.24元)仅仅相差27倍。如此狭小的差价空间,根本无法拉开1300多只A股的价格档次,它们只能高度密集地“窝”在一起,不分彼此和大小。

  目前,同处大牛中的香港主板仍有高达711只股票价格是低于5港元的,这一比例占挂牌股票只数的75%;相反,在大陆1300多只A股中,股价低于5元人民币的却基本消灭殆尽,仅剩12只。

  6.大陆A股价格分布呈标准“纺棰状”,这是导致大陆股市暴涨暴跌、大起大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股价分布图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陆股市与香港股市的股价分布差异十分巨大。从香港主板来看,其股价分布呈“超稳定”的金字塔状,它的底座十分坚实稳重。无论在牛市或是在熊市,垃圾就是垃圾,只要它不摆脱垃圾股的身份,其股价就只能在“仙股”中游荡,它绝不会在一夜之间麻雀变凤凰!相反,高价股总是高高在上,它的稳健而高贵的“气质”使其成为股市的标杆和精神支柱!

  在大陆股市中,股价分布呈现明显的“两头小、中间大”的纺棰型结构,这种股价分布结构表现出严重的大锅饭和典型的平均主义:每逢熊市,股价普跌,所有股票统统趴下;凡逢牛市,股价普涨,几乎在一夜之间便可消灭全部低价股。大陆熊牛的不同就在于:在牛市,纺棰中间的“鼓肚子”便上移;在熊市,纺棰中间的“鼓肚子”便下移。所有股价同上同下、普涨普跌是大陆股市暴涨暴跌、大起大落的根本原因之一。与香港股市相比,大陆股价结构是一种脆弱的、缺乏稳定基础的股价结构!

     大陆A股与香港主板股价分布表

    (2007年4月18日收盘价格统计)

股价(港币元/人民币元)

大陆A股(只)

香港主板(只)

100元以上

0

7

50——100

17

16

20——50

216

47

10——20

590

58

5——10

478

101

3——5

12

116

1——3

0

237

1元以下

0

358

合计

1313

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