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海:三度建言“封基改革”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经济学院教授郭松海提交了《现有封闭式基金制度需要变革创新》的提案。这已是他第三次就封闭式基金现存问题及解决办法上交提案。2004年“两会”,他曾在《关于关注证券市场被遗忘的角落》的提案中建议,应逐步推动“封转开”。2005年,他又提交了《纠正对封闭式基金“边缘化”的倾向》提案,直陈制度弊端。

  郭松海认为,封闭式基金为基金公司提供了巨额管理费,为基金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长期以来,由于基金公司在人、财、物的配置及投资、分红等方面严重不公平地对待封闭式基金,再加上政策和舆论导向的作用,导致封闭式基金被边缘化。管理层应尽快针对封闭式基金在治理结构、投资范围和比例限制、存续期限、交易手段以及费率等方面存在的缺陷进行变革创新。

  “股权分置改革使国内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取得了较大突破,封闭式基金也应借鉴其成功经验,进行制度变革和创新,以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封闭式基金在整个基金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变革创新不会给市场带来任何负面影响。”3月1日,郭松海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和‘股改’类似,创新型封闭式基金也应该先对已有的封闭式基金进行改造,然后再‘新老划断’——发行新的封闭式基金。具体操作上也完全可以借鉴‘股改’经验,由监管部门集中组织,出台相关指引,由基金公司、基金持有人通过基金持有人大会机制,以市场化的方式解决。”郭松海还提醒说,2006年国内证券市场和基金业很火爆,但监管部门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尤其要注意到:牛市可能把一些制度性的缺陷和矛盾给暂时掩盖了。

  郭松海的提案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认同。

  “‘基改’的本质和‘股改’一样,目的就是要使基金公司与持有人利益更趋一致。”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胡立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关于现有封闭式基金的制度性缺陷,讨论已经非常充分。”他强烈呼吁:要加快步伐,尽快推出创新型封闭式基金。

  “封闭式基金分红至今仍是‘雷声大,雨点小’,这正是制度缺陷的体现。”胡立峰特别强调说,开放式基金有赎回机制,分红与否其实并不重要,但基金公司为了营销频繁大比例分红,而真正需要通过分红来改善流动性的封闭式基金却尽量少分。“事实上,基金公司完全可以结合自身投资运作的周期,随着投资组合的新陈代谢,采取自主、灵活、自然的分红政策,多给投资者分红。非要拖到次年三四月份的最后期限才分的做法,简直不可理喻”

  胡立峰说,“不是封闭式基金不好,而是我们过去没有把这个产品做好。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封闭式基金去年发展的势头超过了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的转型创新,就是要保留现有封闭式基金的优点,同时对其弊端和缺陷一一加以改正。”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王群航也对本报记者说,“如果明知道有缺陷,还不解决老基金的问题,就等于是知错不改,明知故犯。”

  基金立法专家王连洲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创新型封闭式基金的推出,监管部门应该统筹兼顾,一方面要积极组织和鼓励已有的封闭式基金率先试点,使持有人与基金公司能够通过平等协商,对原有合同进行修改、完善;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那些旗下还没有封闭式基金的公司进行创新试点,争取早日推出新的封闭式基金产品,从而对市场起到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