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化的“逼良为娼”


 我国的职称制度存在太多的问题:

  弊端之一:必须过英语关。诺大一个中国,许多领域的问题不见得非得达到英语六级水平才能解决。过了职称英语考试能说明什么?有的人连汉语都说不通顺,写不流畅。再夹生不熟地弄半生英语。还有多少时间和精力研究专业?好多人为了过职称外语,花钱雇用枪手的,搞微缩本假袋的,甚至带动了证件造价、印刷造价、辅导押题等N个造价产业链的发展。英语水平没提高呢,机会主义手段提高了,机会主义社会化了。从社会长远健康发展的角度看,这样的职称制度到底值不值啊?这些个问题不知道人事部的先生女士们思考过没有?

  弊端之二:必须发表多少论文。在学术刊物大多以盈利为目的的时代,在花钱买的版面上发论文有什么用?写个论文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发表后不仅得不到稿酬,还要倒贴银子。这是什么逻辑?如果没有职称需要,如果职称与收入不挂钩,能形成今天这样的文字垃圾横飞的局面吗?花钱雇人写文章、花钱购买版面发表文章的现象十分普及。办刊物本来是清静无油水的单位,但现在只要能在新闻出版部门批个刊物,就等于得到了一台出银子的机器和平台。人们这样做为什么?对评职称的人来说不就是要涨工资嘛;对于办刊物的人来说不就是刊登垃圾文章收银子嘛;对于考试相关部门单位来说,不也是收费嘛。可这些到底对社会进步产生了什么好影响??如果收入不与职称挂钩;职称不与这么多的形式主义的东西挂钩,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哪来的市场啊?这些个问题不知道人事部的先生女士们思考过没有?

  弊端之三:能力与贡献脱钩。退一万步说,就算职称代表能力,有能力就必然有贡献吗?就算能评上职称、能考上职称代表一定能力,可能力与贡献之间是必然的吗?聘用制度的问题我就不说了,里面的猫腻也不少。有权就有学问,是官员就必然是学者,官大学问就大。业绩考核环节也存在相当多的问题:用大量的条条框框套你的业绩,结果是:会干的不如会忽悠的;能干的不如能吹的;善断的不如善拍的。这些个问题不知道人事部的先生女士们思考过没有?

      我甚至猜想,这个僵化的、害人的人事职称、考试制度,最大的受益者可能就是人事部门了。出题的有收入,写书的有收益,组织考试(印卷子、监考、阅卷......)有收益,发证有收益,美哉!?

  以上弊端,最大的效应是逼良为娼。逼得许多人本来应该搞学术的变搞权术了;本来应该科学的变搞科举了;本来应该说真话的变说假话了;本来应该出成果的变出垃圾了!一个充满浮躁之风横行的科研环境里,能创新出什么?这不悲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