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金发行火爆的背后


    近几日,新基金的发行再一次成为市场的热点。春节后三只新基金均在首日便被抢购一空,其火爆程度丝毫不亚于去年。建信优化配置基金、信达澳银领先增长基金、汇添富成长焦点基金在短短的一个星期之内所掀起的抢购潮,说明基金对基民们的巨大吸引力,也说明市场资金潜力不容忽视。

    牛市的赚钱效应才是基金发行火爆的最根本原因。前些年熊市时,一只基金的销售跨度达一个月之久,当时的基金份额能达到百亿元的规模已是“天量”,但去年基金规模超过百亿元的就有六只,嘉实策略增长基金居然在一天之内达到破天荒的419亿元,这也创造了中国基金史上的奇迹。若非证监会对新基金的发行规模实行限制,笔者相信,419亿元的份额决不会是不可逾越的高点。

    很明显,在基金发行火爆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市场的供求矛盾,否则就无法解释许多投资者连抢都抢不到手的事实。许多对基金知识一无所知的朋友也向笔者咨询购买基金的事宜,原因是看到别人在赚钱,自己也不能落后。笔者告诉他们的是,应该掌握一定的基金知识,毕竟基金也是存在风险的,另外,投资基金要有长线的理念。其实这也是告诉所有的新基民们的投资理念。天上不会掉馅饼,想获取收益就意味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从去年到目前为止,基金很是风光了一回。无论是在基民们的投资回报方面,还是在基金的发行方面。但是,基金的火爆发行同样会带来诸多方面的问题,其一是目前基金的规模与原来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近万亿左右的规模在市场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券商借助99年至2001年的牛市行情超常规“疯狂”了一把之后,其后几年的熊市也让其中的“裸泳者”纷纷浮出了水面。其实,基金同样也应该吸取当年券商的惨痛教训,否则其“复制”券商的历史将不会太长远。其二,由于许多新基民对基金知识近乎空白,并且没有经历过市场的大起大落,极易在行情震荡当中像股票投资者一样“追涨杀跌”。今年元月末2月初的大跌,由于基民们的赎回,曾上演了“基金黑五天”的闹剧,如果不是管理层紧急出手,后果难以想象。

    基金公司热衷于新基金的发行,无非还是利益使然。由于基金公司是按照一定的比例提取管理费,发行更多的基金,意味着能有更多的管理费进帐。但基金公司也在新基金发行中暴露出不少问题,某些基金公司的人手严重不足,一位基金经理管理着两只基金的并不鲜见,其内部的“防火墙”形同虚设,也导致利益输送成为可能,继而会损害其持有人的利益。而且,基金规模的扩大,对基金公司的内控机制、研究能力等方面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毫无疑问,中国证券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离不开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保驾护航,这也就要求基金的发展要跟上步伐。但这应该是一种健康稳定的发展,而不是一窝蜂一拥而上。现在市场处于大牛市行情中,诸多问题会被行情的火爆所掩盖,而一旦走熊,就像券商一样,基金中的“裸泳者”也会浮出水面。

    事实上,这样的例子早就发生过。熊市时,基金发行艰难,在市场中赚取利润不容易,违规申购新股的基金有之,在手续费上“做手脚”的有之。说白了,还是市场行情在起作用。牛市中,不担心基金卖不出去,而基金也致力于在市场中投资,那些原来发生的现象似乎都绝迹了,其实均是被掩盖了。

    尽管管理层近几年来加大了对基金的管理,相关制度建设也上了一个台阶。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老传统”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杜绝,这也为基金将来走上券商的“老路”埋下了伏笔。

    因此,对于基金发行的火爆,至少应该保持一份“戒心”,在加强对投资者进行教育的同时,基金公司内部的内控机制还应该更加完善。

    本文链接 http://fund.jrj.com.cn/news/2007-03-08/000002046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