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价的黑洞是“地价”
中国市场上的“房价”是真正的房价吗?
不!当前中国市场上的房价,不是真正的“房价”,其黑洞是“地价”。
以老房子为例:北京市内的一座旧四合院,上海市区的一栋旧石库门楼房,它们的建筑年代可能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它们的建筑成本和价值,一百年来早已随房产的“折旧率”而折除殆尽,这些房子的房价凭什么会涨呢?。然而这十几年来,这些旧房子突然身价倍增,价值剧涨,房主的“财产”也与日俱增。这是为什么呢?很显然,原因是北京市内和上海市内的“地价”在涨,而且不单在涨,甚至在飙升。所以,这些老房子的房价也随之而猛涨。再说,房地产商不惜用重金来改建或拆迁这些旧房,当然他们看中的绝对不是这些旧房产,而是旧房子下的那块“土地”的地产。
老房子如此,新房子就不用说了:为什么几年前买的新房,现在其房价差不多涨了50%,有的涨了更多,差不多一倍以上。这是房价在涨吗?不!这不是房价在涨,而是“地价”在涨。的确,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理所当然地带动中国土地“地价”的的上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地价更是推动房价与日俱增。
这就引出了一个大问题,升涨的“地价”究竟属于谁?是完全属于土地或房屋所有人吗?如果这样,就会带来社会的极大不公:一方面靠买房致富的人就越来越富,不用劳动,就可以坐享地价上涨之利;另一方面买不起房子的人只能望“房”兴叹,在勤奋劳动之余,却得不到社会经济发展在这方面带给每个人的利益。这已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
地价的升值,应该归谁呢?约一百年前,孙中山先生就认为,“所涨高的地价,应该归之大众,不应该归之私人所有”。这一思想是孙中山“天下为公”伟大思想的一部分。因为孙中山坚持认为:“地价涨高,是由于社会改良和工商业进步,…… 这种进步和改良的功劳,还是由众人的力量经营而来的,所以由这种改良和进步之后,所涨高的地价,应该归之大众,不应该归之私人所有。”
当时持有类似这种“涨价为公”观点的并非孙中山一人,世界著名人物象俄国的托尔斯泰,英国的肖伯纳,德国的爱因斯坦,美国的杜威和马克吐温 …… 也持有同样观点。他们都是中国人民很熟悉的人物。不知今天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学者们,对此看法如何呢?
以私有制为根基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理所当然地要千方百计地掩盖这一现象的本质。不过,当今许多西方的著名经济学家,包括多名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都已经站了出来,他们认为,地价的增值,不能全归私人所有。他们坚定地认为: “对于这一由于自然原因而增涨的地价部分,每个公民都享有平等的权益。”请大家注意,这些都是当今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学家的看法。那么,当今我国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学家们,看法如何呢?
从房价中看“地价”,是从现象看到了本质,抓住了问题的根本。
问题是,今天中国房价中“地价”的增值的确流入了一部分人的手中,大多数中国人没有得利,或者得利很少。这无疑增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你可查一查当今富豪榜,你就不难发现,房地产在不少富豪的财产中所占的是什么比例。
经济学,既要研究如何更有效地创造社会财富,又要研究如何更公正地分配社会财富。而研究如何公平地分配社会财富,是每一个经济学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社会上追求暴发,大力进军房地产,千方百计将地价的增值据为己有,已构成了房价居高不下的一大主因。中国房价的黑洞是“地价”,然而需要引起警惕的是,这种“地价”带动房价的增值,我认为从经济学上来讲,它决不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真正增加,是一种非物质性“价值”的升值,有时会变成危险的经济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