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协会用户委员会(下称中质协)发布的一份检测报告,竟然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或许是其当初所没有想到的。中质协最新检测结果显示:在测试的电冰箱品牌中,“某企业分获洗衣机冰箱双冠王”,其他几家知名产品“因故”均未获得好数据。
同是国内家电行业的几大巨头,有的获得“双冠王”,其它的却是“白板”一个,不能不让人们怀疑中质协的公正性与公平性。而另一方面,获奖企业也以该检测报告为依据进行大量宣传,无形中也打压了其它竞争对手。
海信、科龙等巨头之所以质疑,其理由有二:一是有知情者透露:只有个别赞助的企业才能获得好数据,赞助费甚至高达47万元;二是对企业产品采样及检测不公平、不公正,不符合国家权威机构的检测要求。某家电企业相关负责人就表示,如果在整个检测过程中,只有一个企业是“主动送检”,其他企业都是“被动抽检”,其结果是否真实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尽管中质协的人员对于收取赞助费一事进行了否认,但无论怎么说,如果其它家电企业的所讲的属实,其做法还是值得商榷的。事实上,中国家电市场也确实存在很多花钱买奖的不正当竞争手段,或者花钱抬高自己,贬低所有对手,这也是一个“潜规则”。
有此“潜规则”的又何止存在于家电行业当中?此类“潜规则”其实在其它行业中也相当普遍,有奖测评已成一大顽疾。只要有类似的活动,商家都会挖空心思地参与其中,要么大鸣大放地请客送礼,要么暗中贿赂,为的是获取一块“金字招牌”,以便在日后的竞争当中处于有利位置。而一些活动的组织者也将公信力放在一边,将公平、公正的原则置于脑后,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牺牲消费者的利益。
据媒体报道,在一次酒类评比活动中,组织者要求某白酒企业赞助人民币三万元,如果资金到位将保证获得金奖。结果企业的资金到位了,金奖也如愿以偿地拿到手。但在评比当中,该企业拿去评比的酒相关评委居然连尝都没尝,这样的酒也能得金奖,确实有点匪夷所思。难怪后来该企业负责人诙谐地说,当初若早知如此,我就是撒泡尿拿去,肯定也能拿个金奖回来。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出现此种情形只能说明一些评比活动已经走入了歧路。在那些被金钱与利益腐蚀了的评比活动中,遭受伤害的只能是用户与消费者。
通过有奖测评来获取荣誉,其实是不正当竞争的一种表现。市场经济崇尚的是公平竞争,是商品质量与服务的竞争。有奖测评可以牟取不当得利于一时,但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旦机关算尽,最终受害的还是企业本身。
有奖测评所暴露出来的弊端也说明某些评比活动存在不规范运作之处,其危害不容忽视。一方面导致了市场的不公平竞争的加剧,另一方面也扰乱了社会的经济秩序。笔者以为,有奖测评当取消,作为一个成熟的企业来讲,对此类活动也应该予以抵制。如果要举办相关的评比,在程序和公信力上应得到保证,否则将会直接导致个别品牌钻政策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