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个人德行的修养


                     浅谈个人品德的修养

    有人说:“仲弓有仁德,不会花言巧语的去谄媚别人。”孔子听到后就很生气的回答说:“怎么能用去不去谄媚别人这样一条标准来衡量一个人是不是有仁德之心呢?口若悬河、强辩涛涛的人通常使人讨厌,我虽然不知道仲弓是不是真的有仁德,但是我不会去用谄媚别人这样的标准去衡量一个人是不是真的有仁德,这样去做未免太草率了。”从这样的一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他对那些口若悬河、花言巧语的人是不认可的,“敏如行,而讷如言”才是一个君子所具备的的品行。这种思想对于我们来说依然有效,无论是在我们做事方面还是在我们与别人相处、打交道方面。

  多行动一些,少说一些话,对那些自己办不到的事不要去说,即使是一些我们能够办到的事,也要等到我们办完成了以后再去说。多说无益,其实很多的事情也用不着去说,行动就可以很好的去说明一切。有的时候一些话说多了、说过了,但是自己却办不到,这只会让别人认为你只是一个夸夸其谈、说大话、说空话的人,没有必要去和你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交往,也用不着去和你做什么真心朋友,表面上过得去就行了,而你自己却会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很有才能,有人缘。等到遇到困境、碰到挫折时,才会发现自己原来一个朋友也没有,到那时反而去怨恨别人,感叹人情冷淡、世态炎凉,甚至于出现恨世、厌世的情绪。诸不知道,错的原来在自己。行动甚于语言。的确如此,只要勤勤恳恳的去做事,做自己该做的事,做自己认为值得去做的事,不要去管别人的怎么去看待自己,还有那些杂七杂八的嫌言嫌语。实际行动才能证明一切,当你用自己的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人生价值关,哪怕耗尽自己一生的生命时,你的那种“敏于行”的执着精神足以让人钦佩与敬畏。“敏于行,而讷于言”就是当自己树立了一个崇高理想,确立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时,就赶快地去做,用自己的行动去为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价值观拼搏、奋斗,生无所息,永不言弃。在此过程中,你的行为迟早有一天得到别人的认同与理解,也能够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力量,而到了那个时候,你足以去感染他人,感化他人,甚至于去号召别人,此时的你,还用得着去说吗?

    在仲弓向孔子问仁时,孔回答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他认为仁德应该具备的品德之一就是“在国无怨,在家无怨”,翻译过来就是说,一个仁德之人应该在国家工作中没有怨恨,在家庭生活中也没有怨恨。对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来说,就是指在生活上、学习上应该没有怨恨。在生活上,吃得饱,穿得暖就行用不着去和别人攀比,自己毕竟也是每个月从父母那里要取生活费,还没有自食其力,当然即使我们以后参加工作后,也应该保持一种简朴的生活作风,而不用去怨恨。保持一颗平常的心、豁达之心,这样以后才能将自己的全部精力用于治学上。物质上的追求是庸俗的,精神上的追求与自身品德的修行才是永恒的。简约不简单,保持一颗积极向上之心才最为可贵,将自己的精力用于求知上,并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改善整个社会才是一个仁德之人所必备的品行。在学习上如果碰到一些问题自己不懂,而别人却懂时,不要去怨恨自己没有别人聪明,那只是自己在那些问题上所花费的功力不够而已,多花一点时间在上面,认真钻研一下,自然而然就会懂了。当你对某些问题百思不得其解,请教同学、老师也得不到满意的答案时,也用不着去怨恨。人的一生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从自我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的一个过程。生无所息,活着就要学习。只有不断地去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学问,提升自己的品德,做一个有益于社会之人 。

   “在国无怨,在家无怨”,保持一颗平常之心,做自己的事,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人生观。正所谓:“敏于行,而讷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