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刘伯承的是否“足秤”


    在纪念中国革命家、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的刘伯承元帅诞辰115周年的日子里,笔者拜读了有关刘伯承元帅的传记和纪念文章。记忆最深的就是解放战争中,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刘伯承元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个共产党员都要称一称,作为共产党是否“足秤”。笔者认为这句话振聋发聩,至今读来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掩卷沉思,刘伯承元帅所说的这个“足秤”,指的就是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党员标准,是否履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员必须勤政廉政、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具有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的优良作风和严明过硬的组织纪律性。也就是说,党员是否“足秤”,涉及的不仅仅是个人形象问题,而关系到党的形象和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然而,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有些党员也知道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知道党员的标准和先进性要求,但在行动上,却习惯于用这个标准去称别人是否“足秤”,对自己却是另搞一套,把严于律己变成了宽以待己;更有些党员忘记了共产党员的标准,慢慢地秤星偏了,秤盘飘了,党员的“斤两”少了,甚至忘乎所以,为所欲为,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而同样处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大多数党员则能正确对待人民赋予的权力,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同党和人民利益的关系,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原因何在?关键是他们牢记共产党员的标准,时刻用共产党员的标准这杆秤来“称”自己,经常称一称自己在党和人民面前,“欠”了点什么没有,自己是否掉了“秤”。这种“欠秤感”是多么难能可贵。

    可见,刘伯承元帅强调要做一个“足秤”的共产党员,体现的是一种自我提醒、自我约束意识,体现的是现实生活对党员党性修养的根本要求。为政之德,贵在“常修”。刘少奇同志曾提出,要像古人那样“吾日三省吾身”,并说:“必须下苦功夫,郑重其事地去进行自我修养”。彭德怀同志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挤出一定时间“闭门谢客,闭门思过,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生前有个习惯,每天睡到床上“过电影”,把自己一天的言行审视一遍。古人和刘少奇的“自省”、彭德怀的“闭门思过”、焦裕禄的“过电影”,都是做“足秤”党员的好例子。

    可以说,当今社会,不论是年轻党员还是老党员,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思想和行为上难免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如不及时洗涤“污垢”,时间一长就会被“病菌”侵蚀,发生“病变”。因此,只有经常对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目标要求,对照新党章,称一称自己这个党员是否“足秤”,看一看自己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在哪里,使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为一种责任、一种义务,并把这种责任和义务转化为一种压力、一种动力,时刻提醒自己、激励自己,这样才能有效地确保思想“不变质”、行为“不失控”,才能使自己永远“足秤”,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