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莞人”称谓背后的品牌形象提升


“新莞人”称谓背后的品牌形象提升

以往看着东莞人来人往的工厂和市场,不由的想起《外来妹》这部曾经风靡一时的电视剧来,那忧伤的主题曲,让人感叹那些像花一样美丽的女孩们;而今当我漫步于东莞的闹市街头或者流连于商品琳琅满目的卖场,遇到那些脸带微笑的人们,不得不为“新莞人”的概念喝彩。

今年年初东莞开展的“外来工”新称谓的征集和讨论,经过为期三个月的媒体宣传和民众大讨论,最终“新莞人”的称谓拔得头筹,成为600多万非莞籍人新的代名词。

有的人说,“有什么外来工不外来工的,就像东莞人去到别的什么地方,人家也叫你外来工,一样的嘛”,所以对“新莞人”的诞生,怀有像先生这样想法的人多不胜数。

有的人说,“仅从名字上认可,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真正从实处做到非莞籍人与莞籍人的公平、公正才更加有实际意义”,赞同这样观点的人也不少。

三国智认为,“罗马并非一日之功”,要想一步到位那是不可能的,也是太冲动的做法,只要是一直在努力改进,就值得肯定。如果不单从非莞籍人这一角度来看,而是从东莞这个客观的主体出发,从“外来工”到“新莞人”的这一转变,对东莞城市品牌形象而言,将产生巨大的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新莞人”概念的提出是东莞城市品牌内涵的提升。东莞号称“制造业之都”,但更多的是“替人做嫁衣”,做的是低端的产品加工。所以无论是企业主还是工厂里的工人,其实他们大都与当地人没有什么过多的接触,就谈不是什么样的情感沟通。当地人觉得,这些人仅仅是来打工挣钱的;而这些外来的人会认为,这里是别人的家,自己在这只是一个匆匆过客。因此,“外来工”的喊出,在那个时代来说,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在那个时候,东莞也是毫无城市品牌而言的。在公众的眼里,东莞不过是一个加工基地,离城市的概念还差得很;就是在当地的人心中,东莞也不过是突然之间来了一大批的“农民工”。

二十几年过去了,往日的矮房旧屋都焕然一新,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东莞的城市新貌也日新月异。对于一个新兴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形象的提升来说,“外来工”的叫法,严重制约东莞转型的速度和效果。“新莞人”的适时推出不仅体现东莞政府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更是彰显出了东莞“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城市精神。这无疑是提升了东莞城市品牌的内涵。如果说“外来工”还是带有小农意识的话,那么“新莞人”就具有都市小资的情调。

其次,“新莞人”概念的提出是东莞城市品牌形象的重塑。“外来工”所给东莞带来的城市形象是,衣着蓝缕的人群,大包小包神情呆滞,在大街上漫无目的的游荡;而“新莞人”呢?给人的印象就是有知识、有技能、有修养、有理想。这样的人才是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目前东莞急需要大力引进的。而这所给人的映射是很大的不同的,可以这样打个比方:“外来工”是刚洗脚上岸的人,而“新莞人”是在从未下过田的城里人。

再次,“新莞人”概念的提出是东莞城市品牌精神的实践。东莞的城市精神是“海纳百川、厚德务实”。海纳百川者,有其宽广的胸怀,故能成其大。同样,东莞只有打开自己的胸怀,广纳人才,才能是“海”;而“新莞人”口号的提出,彰显出东莞“海纳百川”的胸襟。从“外来工”到“新莞人”的转变,是东莞城市精神从理论落地的表现。

目前东莞正在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双转型,“世界制造业之都”正在向“品牌创造”蜕变。我们深知这是一项艰巨的创举,可能需要十年之久,也可能更久,但只要是在走,再远的路程都不过是时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