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成熟品牌管理的要素


危机管理-成熟品牌管理的要素

提示:危机的普遍存在性、隐蔽性决定了现代企业要想在商场中有最高的胜算,就必须具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危机意识,必须充分考虑和重视企业的危机管理问题。   微软总裁比尔.盖次总是告诫他的员工:我们的公司离破产永远只差十二个月。如同在战场上没有常胜将军一样,在现代商场中也没有永远一帆风顺的企业,任何一个企业都有遭遇挫折和危机的可能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企业在经营与发展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危机是正常和难免的,危机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东方企业家》杂志有篇文章对企业危机是这么定义的:企业经营活动的发生总是伴随着企业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以及内部员工与股东间利益的调整行为。由于各种组织与组织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组织与个体之间的利益取向不同,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它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冲突。当这些冲突发展到一定程度并对企业声誉、经营活动和内部管理造成强大压力和负面影响时,就演变成了企业危机。

  从字面上看,“危机”中既包含“危”——危险和危难,也包含“机”——时机和机遇,危机的危险性和机遇性是同在的。中国的一句古语:“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辨证地阐明了危机本质的双重性。危机的危险性不言而喻,危机的机遇性在于:首先,危机可以暴露企业的弊端,使企业能够对症下药,为进一步发展清除障碍;其次,企业在危机中往往会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如果危机处理得当,可以比在常态下更为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提升企业公众形象的一次机遇。危机的危险性是固有的,而危机的机遇性必须基于企业成功的危机处理。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变数越来越多,企业所面临的危机类型也越来越多。有的危机只是特定企业所特有的,有的危机却困扰着很多企业。当前企业最经常面临的直接危机依次是人力资源危机、行业危机、产品和服务危机;非直接关联性危机有媒体危机、工作事故危机、天灾人祸危机、诉讼危机等。 

  ——人力资源危机。

  请看两则报导:2004年4月19日,所有的供应商都收到一封发自欧倍德中国区总部的传真,通知其华东区采购中心10多名员工集体“离职”,欧倍德和这些供应商业务上的往来都将不再通过这些员工来完成。而据记者了解,华东区采购中心全部员工人数为20余人。而仅仅在45天前,这家全球第三大建材超市连锁商,刚公布了其中国区总裁李凤江被德国总部解职的消息,4月22日,上海欧倍德的中国总部里发生了激烈的人事冲撞。2003年春节过后,广东华润万佳在原总经理徐刚宣布辞职近百天以后,原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原采购部助理总经理、原广州公司副总经理、原华源万佳的财务部副总经理、原华东财务经理相继辞职,引起华润万佳内部激烈的管理震荡。

  很明显,以上两个企业发生了人力资源危机,此种危机的重要程度应该排在首位,特别是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意外离职,有时会给企业带来非常直接和巨大的损失,因为他们熟悉本企业的运作模式,拥有较为固定的客户群,而且离职后只要不改换行业,投奔的往往是原企业的竞争对手,势必会给原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较大的冲击。

  ——行业危机。

  请看3月15日的一篇报导:从去年底开始,造纸原材料大幅涨价,最高涨幅超过5成,目前每吨纸浆价格已攀升到6000元。而大厂不敢随便提价,部分小厂由于无法消化高价原材料,不得不限产或者转向。成本不断上涨,各大生产厂都有些吃不消,但几大生产厂却不敢提价。纸业人士都表示,虽然大家都想提价,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提价可能丧失市场,谁也不敢冒这个风险。现在大厂只有硬挺着。大厂咬牙坚持不提价,一部分小厂自然无法提价,只好限产或者转向。

  可以看出造纸行业由原料资源危机引发了行业危机,其严重程度排在第二位。纸业专家郭永新的话切中要害:“这其实演绎了经济学的一个原理。市场经济的发展要经历自由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四个阶段。目前,我国纸业正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竞争阶段质变。一些大型企业基本上在高利润的纸种领域占据垄断地位。而那些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只能在利润不高的纸种上打转转。一旦原料成本加大, 那点利润被挤占,则面临亏损甚至死掉。其实垄断竞争的杀伤力已经在中国纸业市场释放出来,表现为两极分化加速,强者恒强,弱者最终被市场淘汰。”

  ——产品和服务危机。

  2003年2月,南京的个别消费者发现自己购买的中电通信CECT928手机屏幕上竟出现一句问候语“Hello Chow”,翻译意思是“你好,中国种的狗”,消费者随即向新闻媒体反映。此事经媒体曝光后,立刻掀起轩然大波。许多人认为这是对民族尊严的伤害,是对中国人的侮辱,众多此手机的用户欲向厂家讨说法。

  娃哈哈在中国儿童市场纵横驰骋了18年,连续四年排名中国饮料企业第一名,一直以来雄居中国儿童饮料行业霸主的地位,在儿童饮料市场有着难以撼动的品牌地位和影响力。2002年8月,娃哈哈风声水起地鼓噪宣传上马童装,并宣称要在2002年年底在全国的专卖店开到2000家,以增强娃哈哈童装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实力。可是市场是残酷的,不会仅仅为了谁的豪言壮语就遂他的心愿。娃哈哈进军童装的第一炮并没有打响,其专卖店最终只开设了800家,距离娃哈哈集团的最初战略目标差了一大截。而且,更令娃哈哈集团的管理层感到沮丧的是,尽管他们随后展开了一系列的卖点宣传和市场公关活动,可是其“健康童装”品牌对市场依旧未形成杀伤力,不但消费者漫不经心,就连经销商也显得有些三心二意。

  产品和服务是企业的灵魂,当企业出现产品和服务危机时,如果处理不当,往往还会引发媒体危机、客户危机、经济抵制、索赔、诉讼等诸多危机。如果处理得当,则有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知名度和美誉度的进一步提升。

  危机既可给企业带来损失,也可以给企业带来启示和机遇。从危机中得到的教训往往是深刻的,而从危机中获得的经验也往往是非常宝贵的。危机过后,企业如果能够吸取经验和教训,从危机中发现自身弊端、看到自身应该改进的地方,采取措施为今后的发展扫除障碍,那么,危机就有可能成为企业的转机。

  本文的目的在于:危机的普遍存在性、隐蔽性决定了现代企业要想在商场中有最高的胜算,就必须具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危机意识,必须充分考虑和重视企业的危机管理问题。

  参考资料:

  1.半数中国企业处于危机状态  中华工商时报 陈贺新
  2.“企业危机”管理 《东方企业家》杂志
  3.挈领人事革命风云 尹传高博士
  4.娃哈哈童装上市遭遇“滑铁卢” 尹传高博士
  5.2003年度十大企业危机公关案例 叶秉喜 庞亚辉
 

------------------------
  中国企业对于品牌管理的知识并不缺乏,相当多企业家本人就是一流的品牌专家,他们对于如何在中国这块土壤上迅速建立品牌显然要比那些传播国外成熟品牌理论的跨国公司要有效得多,因此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品牌奇迹,一个不知名的小企业突然一夜间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品牌,没准年底还能拿个十大什么品牌奖,一个全国性品牌就这样诞生了。但同时我们又经常看到一个全国十大品牌可以在一夜间遗臭万年,成为媒体攻击的对象,只因为某个危机处理不当而造成,例如三株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将一个品牌的成功或失败原因全部归集到某一个原因是不合理的,其中可能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中国大部分企业对于品牌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品牌传播阶段,而对品牌的管理特别是战略管理他们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从最近许多企业的危机管理中可以看到这个现象。品牌战略管理有许多方面的特征,其中一个特征就是有体系化的品牌运作手段和途径,这些手段和途径中最难把握的就是品牌的危机管理。

  正如我们经常强调的,一个没有经过风浪的企业家称不上是真正的企业家,一个没有经过波折的企业还不是真正的企业,一个没有经过危机的品牌谈不上是著名的品牌。为什么?因为具备危机管理功能的品牌才有机会成长为基业长青的品牌,因此它才能有资格评为著名品牌,而中国企业无疑在这方面是弱者。

  在2003年中国十大危机公关事项中,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十个企业对于危机处理的效果能够称得上是优秀典型案例的真是可圈可点,原因并不是这些著名企业缺乏危机管理意识或能力,而是他们母国那套危机处理方法来到中国明显有水土不服的现象,除了红牛和索尼公司的危机事件从目前来看取得较好的效果之外,其它公司的危机处理都或多或少存在瑕癖,甚至导致品牌危机,因此我们如果照搬跨国公司的所谓危机公关处理艺术到中国是不明智的。相反本国企业对于中国市场的了解及高超的公关艺术却在企业危机处理中达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最近在“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中因误上“黑名单” 而成为此次事件中最大受害者的三鹿乳业,他们在危机处理中所采取的方法适合中国国情,所以起到较好的效果。

  2003年度中国十大企业危机公关案例

  公司品牌 危机事件

  CECT手机 “中国种的狗”事件

  罗氏 “达菲”风波

  长虹 海外“受骗”风波

  富士 “走私”丑闻

  家乐福 “进场费”风波

  麦当劳 “消毒水”事件

  SONY彩电 “召回”风波

  红牛 “进口假红牛”危机

  格力 “内讧”事件

  丰田 “问题广告”事件

  从品牌战略管理的角度,品牌危机处理的要点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未雨绸缪,有备无患的危机管理意识

  所谓危机,就是在正常情况下预计不到,而且往往是突然发生又对企业会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才可以称得上是企业危机。企业危机有很多种,包括经营危机、信用危机和品牌危机等等,本文主要指的是品牌危机。针对危机的出现,不同企业的应对方式和方法是显示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在企业正常运行过程中,企业品牌管理能力差别并不明显,只有在危机中才可能显示与众不同的管理能力。因此,企业只有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建立危机管理的程序,培训公司主要管理人员应对危机的方法,培养消除危机的各种关系网络,才是战略品牌危机管理的核心。

  二、速度就是生命,建立建全危机反应机制

  在危机管理中,速度通常是决定危机能否消除甚至转化机遇的关键,对于危机认识不足,或反映速度迟缓,都可以造成品牌危机上升到企业危机的可能,一般我们说,要尽一切可能将危机扼杀在摇篮之中,避免危机扩散,所以建立危机反应机制是检验品牌战略管理是否健全的重要步骤

  三、态度决定一切,危机能否转化的关键

  在品牌危机管理中,往往会涉及到主要三方面的关系,消费者、媒体和公众,这三方面的立足点和关注点各有侧重,但共同关注方面是企业的态度,这里所说的态度是指企业在危机事件中所采取的姿态和措施。在危机事件中,一开始消费者或受害者所关注的是自身利益,这时候企业如果不尽量采取措施使消费者满意,或者说将危机事件淡化,转移事件的关注点,可能消费者就会使事件升级,通常他们的关注点会转移到事件之外,例如个人尊严甚至是国家民族尊严,那么事态就会越发严重。因此危机处理中对于危机本身的处理是很重要的,但另外从危机处理中所反映出来的公司形象或者说公司文化就是危机能否消除的核心。一味的应乘或推卸都是不可取的,让各个群体感觉公司的态度是诚恳的,但又不能随便降低公司的形象或者做出承诺,是一个公司危机公关水平的象征。

  四、主动出击,危机的反面是机遇

  处理危机、解决危机是所有企业品牌危机管理必上的一课,但这只能说明企业能够建立危机解决的途径,并不能说企业拥有危机管理的能力,管理危机的根本在于企业能否转化危机,使危机为企业所用,危机的反面是机遇,这是辩证的,也是高超的管理艺术。在企业危机中,一般是企业最受关注的时候,一方面企业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危机,会导致企业生存危险,但仅仅是解决问题只是危机管理的第一步,转化危机,主动牵引危机的关注点,到让危机为企业品牌宣传所用,这往往只是一步之遥。从这方面分析,三鹿乳业危机管理尚缺火候,他们对于解决危机的能力较好,而对于转化危机却缺乏远见。

  五、品牌文化,危机管理的杠杆

  在危机处理中企业所显示出来的综合能力就是企业文化的体现,如何应对危机、消费者、公众和媒体,这些都应该是企业文化的内涵,特别是在危机与机遇转化的辩证关系中,企业员工如何理解、处理和转化危机,是考验一家企业文化的难题。在危机管理中,危机通常是起源于外部,但结果却取决于内部。如果企业内部在企业发生危机时不能同舟共济,而是相互拆台,打小算盘,那真正的危机是来自企业内部。同时,如何传播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危机管理中要时刻准备事情,企业文化对外就是品牌文化,而品牌文化就象是人的品格,如果我们认同一个人的品格,就算别人对这个人有一些抵毁之词,我们也不会轻意相信。危机管理也是一样,如果各界对企业的文化非常认同,就算真的危机形成,往往也能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因此,危机管理的杠杆来自品牌的内涵,文化才是支撑一个品牌长久不衰的理由。

  中国大部分企业品牌形成的时间都很短,因此他们更多经历过的是品牌的成功,而对于品牌危机却少有经验,而品牌战略管理中,成功与危机基本是同时存在的,没有经历过危机的品牌称不上是成功的品牌。所以,品牌危机管理是中国企业品牌管理急需补上的一课。


  本文发表于6月13号《经济日报》
  经盛管理咨询(中国)公司 总经理 叶生 总经理助理 陈育辉

——————————
[分享喜悦 畅想成长] 欢迎您分享交流
[大道行于远而止于近|行于难而止于易]
→powered by CPC C&T UN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