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照日月——陕西省国家储备粮库建设者风采


                     丹 心 照 日 月

                    

                   ——陕西省国家储备粮库建设者风采

 



  当22座现代化粮库似丰碑般耸立在三秦大地时,朋友,你可曾知晓,是谁为此付出了汗水和心血?摆在案头厚厚一摞的陕西省国家储备粮库建设先进工作者的事迹材料告诉我们,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以一颗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赤子之心,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干着"天"大的事情。

  粮库建设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实行了项目法人负责制。这项制度的落实,使项目法人感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然而,从事物的另一方面来看,有压力也就有动力。他们明白,作为项目法人,自己不是高高在上的"官",而是扑下身子带领大家干事业的"头"。

  蒲城直属库项目法人王方民五年来领导了三期工程建设,工作中可谓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他在膝盖骨折手术后月余时间就拄着拐杖重返工地坚守岗位。早在工程开工之初,他就代表筹建处与县反贪局联系开展预防职务犯罪活动,筹建处一班人观看警示教育片,重温入党誓词,极大地增强了党性认识。在长达五年的建库过程中,蒲城粮库不仅安全质量合格过关,建设资金的管理更受到了上级领导、国家审计部门的好评,其预防职务犯罪的做法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法制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采访报道。

  项目法人王汉利在汉中粮库扩建工程中,经常深入工地和同志们同甘共苦,节假日总是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值班。在工作中发现了问题,他随时与施工、监理单位协调解决。在消防水池工程开挖施工中,老天突降大雨,致使已经挖好的水池基坑积水塌方,严重威胁着已建好的仓房安全。危难之际,他当场召集有关人员制定排险方案,亲自和同志们奋战在现场一线,指挥砌筑,打桩加固。在他的带领下,大家连续奋战十多个小时终于排除了险情。

  "干工作就得认真负责,"榆林神木库项目法人张平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3000万斤仓容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资料整理过程中,他亲自把关,从资料的收集、整理到装订都一一经手。要知道,这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每个数据都要核对清楚,许多人看到这些密密麻麻的数字就晕头转向了。但张平不怕麻烦,他早晚加班,节假日也不休息,没有漏掉任何一个环节的资料,所有材料装订在一起竟有一米高。他在这上面花了多少心血我们并不清楚,但不管需要什么资料,他都能迅速地在那些材料中帮你找到。

  质量是粮库建设的生命线,然而质量与资金的矛盾如何解决呢?扶风粮库建设项目法人曹新明为了用好每一笔国债资金,总是深入工程现场解决问题。一次,建筑单位提出附属工程开挖后的土需要拉出去另换新土,这一出一进,用土量很大。他没有急于就此事表态,而是让负责技术的同志对粮库的标高进行测量,对开挖出的土进行查验,认为可以回填到晒场预留地,等打晒场时进行利用。此项措施一下子节省了工程费用开支。"能省的一分钱都要省,该花的再多钱都要花,"对工程建设资金的使用原则,曹新明是这样认为的。一次,施工单位嫌工程辅助设施检验楼地基开挖太深,有人建议能否按照本地民用施工习惯变更设计,他坚决制止:"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设计是依据地质勘探资料形成的,是经过上级批准的,我们要对子孙后代负责,绝不能降低施工标准!"

  在粮库建设中,基建科长可是一个关键角色,无论是工程的招、投标工作还是工程质量的监督、验收工作都要经过这个关口。社会上有些别有用心的人也盯紧了这个岗位上的工作者,请吃、送礼等糖衣炮弹不时袭来。然而,在工程建设中,我们的基建干部们都自觉地抵制了种种诱惑,唱响了一曲曲正气清风歌。

  提起宝鸡县第六寨粮库基建科科长张伟,施工单位的头头脑脑总是敬佩地说,那小伙子是个"硬脖子"。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工作中,他同各种不良风气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两年多来,从未接受过施工单位的吃请,更未收受过任何礼品和礼金。粮库三号仓墙面防潮材料设计要求为聚安脂涂膜,按合同要求涂刷次数不得少于5次,平均厚度不少于1.5毫米。该项工程完工后,经验收,涂刷遍数为6次,平均厚度为1.4毫米,按标准不符合工程要求。施工单位几次想以吃请、送礼等手段蒙混过关,都被他严辞拒绝了,并在工作会上对该项目经理的错误做法提出了批评和警告。由于管理严格,该库扩建工程各单项工程经建设、设计、监理、质监、施工等单位共同验收后,工程质量全部合格。

  "人生的价值在于对事业的追求,只有不懈地追求,生命才有意义,"这是神木库基建科长王永厚的座右铭。他原在神木县建筑公司工作,任经理职务。1992年,当粮库开始建设时,他放弃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丰厚的工资待遇,毅然投身到这火热的事业中。要知道,粮库地处神木县西侧的沙漠地带,荒芜人烟且交通不便,自然环境十分恶劣,而且他当时调入后也未安排任何职务,但王永厚从无任何怨言。面对亲朋好友的不理解和家人的强烈反对,他说,民以食为天,为了神圣的粮库建设,我甘愿舍弃一切。朋友,不用多说了,就是这么一个无私的人,在基建科长这个位子上把关,你还不放心吗?

  粮库建设中,技术人员功不可没。他们怀着报效祖国的神圣理念,以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发挥着自己的技术专长和业务技能,保证了工程建设的科学、合理实施。

  张民是一名普通的技术干部,在安康粮库建设中担任现场工程师。1998年夏天,在库区选址无任何资料的条件下,他披荆斩棘、钻洞爬坡,冒着酷暑炎热,走访有关单位和农户,查阅相关资料,准确、翔实地完成了选址基础资料调查。在项目建设前期准备工作中,现场临时建筑物较多,供水、供电设施全部瘫痪,他主动请缨要求现场调查,和其他两位同志不畏艰难,跋山涉水,出色地完成了30多处楼房及其它设施的测量工作,绘制出了供水线路及部分挡墙现状图,为解决施工、生活用水提供了依据。在担任1-4号仓建设甲方工程师期间,在原设计桩深不能满足技术要求的情况下,张民多方协调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意见,提出了个别井桩个别处理的建议;他不顾个人安危,不怕苦、不怕脏,亲自对92个平均深度13.2米的桩井一一下井验收,摸清了各桩井地下水位、流沙、孤石、漂石等难题。

  杨建锋在宝鸡直属库2000年200亿斤续建项目中担任甲方代表,他热爱本职工作,在建设施工中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采纳后均取得了良好效果。他通过调查研究,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使用的角度出发,更改了原施工图纸的一些细节问题,减轻了粮库交付使用后保管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增强了粮库的安全性,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在粮库建设中,有时刻保证着工程质量的工程监理人员活跃在施工现场。他们的一双慧眼犹如孙大圣的火眼金睛,工程中出现的任何质量问题都休想逃掉。

  王仲朗,省监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监,从1998年到2002年5年间四次担任了粮库建设的总监理工程师职位,次次都出色地完成了监理任务。工作中,他吃住在工地,昼夜跟班监理,及时发现和解决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施工单位报验的项目,不管白天黑夜,随到随验。夏天,冒着40多度的高温,他没有因为砼大板反射的强烈热浪而停止检查;冬天,冒着数九严寒,他仍坚持在冰冷的脚手架上查着每一根钢筋。铜川二期扩建中,他说服设计院把强夯地基改为灰土挤密桩,有效地保证了周围库房的安全。在中谷中实粮库监理中,他说服业主和中谷集团,取消了铁路专用线,既节省了国家投资,又保证了进出粮食的正常调运,受到肯定和好评。

  周碧是伴随着粮库建设成长起来的工程监理人员。在粮库建设的4年里,她没有因为自己是女同志而放松要求;相反的,只要工程建设中出现问题,她总是随时出现在现场解决。在安康粮库建设中,库区受秦岭特殊地质影响,构成了库区在平面和纵向上极为复杂的地层特征。由于没有任何地形和地质资料,实际施工砼灌筑桩中,挖孔最深达20多米,由于深度太大,孔内经常发生流沙、坍塌等险情。一次,她在陕建二公司施工的一个深达17米的桩孔中检查时,刚出洞口,就听到一声闷响,孔内发生了塌方。但她还是以超人的毅力战胜了自我,对所有215根桩基认真检测,结果合格率为100%,良好率为92.5%,均达到设计标准。周碧,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递交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何为奉献?奉献就是付出,一种无私的付出。粮库建设中,还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奉献者们,他们的事迹同样感人肺腑。咸阳西郊国储库施工组组长苟志强凭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带领施工组人员工作中实行24小时轮流跟班制度,只要工程出现问题就要求施工单位立即返工。在吊装大梁、实施屋面防水工序时,正值三伏天,黑色的屋面聚集了热量,温度高达50℃,人站在屋面上酷热难耐,汗流浃背,1个小时下来,人脸上、胳膊上的皮就掉了,脚下也烫得起了水泡。但为了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完成,他坚持在施工第一线,爬上爬下,一边查图纸,一边监督是否按正确的工序施工,几次昏倒在工作现场。

  商州粮库筹建处常驻工地代表张连纪坚持写工作日记,每天发现的问题、每项工程中各个部位检查及工程进度都坚持记录。在粮库建设的前3个年头中,有两个年头的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他都吃住在工地。1999年国庆节前,大雨下个不停,粮库建设工地积水达50公分以上,他冒雨组织施工单位排水。1999年11月,他肚子疼了1个多月,不得已就用热水袋捂,把肚皮都烫烂了;最后,还是在家人的逼迫下到医院做了胃镜检查,结果发现患有十二指肠溃疡和萎缩性胃炎。就这样,他还坚持不住院,继续回到建设工地上。由于工作劳累,2001年5月,他又患了脑梗塞,不得已住了20多天医院,但一出院,他又回到了工作岗位。

  有人说,陕西地图就像跪着的兵马俑。当凝视着这个古老的兵马俑时,我心里忽然有所触动,如果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像粮库建设者们一样努力地工作,那么,何愁兵马俑不早日雄立于中华大地,何愁陕西不快速发展迈向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