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逻辑与公众意志的悖论之争


资本逻辑与公众意志的悖论之争

由于预计今年炼油板块继续亏损以及数十万吨的成品油亏损进口,中国石化(600028-CN;0386-HK)和中国石油(601857-CN;0857-HK)有关人士表示,公司正在向政府汇报政策性亏损的实际情况(中国证券报1213日)。

两大石油公司希冀通过向国家相关部门汇报亏损,能够如往年一般获得亏损补贴——2005年和2006年,中国石化分别获得国家补贴100亿元和50亿元。针对今年的补贴申请,中国石化人士称,今后的一两周是中央是否决定给予补贴的关键时期。而另外一个能源巨头则针对成品油价格倒挂问题加强辩护:“成品油进口的亏损没有市场猜测的1,000-1,500/吨那么多,但价格倒挂是肯定的,在这方面也希望寻求政府的补贴。”

根据资本市场上两大石油公司公开披露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7930日,中国石油实现盈利486亿元;而同样来自资本市场上的公开财务数据显示,中国石油截止到2007630日,已经实现盈利758亿元。

但是,面对如此漂亮的盈利数据,石油市场上也传来了不利的消息。2007年尤其是今年下半年国际油价持续飙升,为了更好满足国内成品油市场持续紧张的局面,两大石油公司日常经营出现一定的政策性亏损面。

同样来自资本市场上的公开数据显示,到11月底,中国石油销售公司已进口成品油41万吨,预计到12月中下旬还有30多万吨的进口柴油抵达国内。而中国石化从9月以来累计已经进口成品油38.8万吨,其中汽油9万吨,柴油29.8万吨,12月份安排进口柴油42.3万吨。从现有数据来看,按照目前国际市场上的价格进行推算,两大石油公司可能为此负担大概数目不算太小的亏损。

短缺经济理论的开创者、匈牙利人亚诺什·科尔内对社会主义国家企业因为政策性亏损申请国家补贴的深层原因有过精辟的论述。科尔内将社会微观经济组织和国家、政府的关系界定为“父与子”的关系,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疏密用“父爱主义”的程度来进行刻画。由于“父爱主义”的存在,使企业作为微观经济组织的财务约束软化。为此,在等级制的多级控制体系中,企业不仅从其他与其有业务往来的公有制企业中“横向抽吸”,而且从上级部门“纵向抽吸”。在此背景下,企业不需要谋求更多的利润,因为企业出现亏损或者财务困难,国家将用减税、优惠贷款、承担亏损等办法来使自己摆脱困境。应该承认,两大石油公司如今所依托的经济运行环境与科尔内笔下所指的经济运行环境已经天壤之别。但是,不可否认,两大石油公司政府部门之间的天然联系以及传统体制所带来的思维惯性似乎依旧引致其谋求更多的财政补贴。

不仅如此,从目前中国经济的现实情况看,两大石油公司申请补贴可能有着更为直接的动因。应该承认,两大石油公司作为上市公司,本着为全体股民负责的态度,尽可能牟取更多的利润来源、赢得更加漂亮的财务数据是其天然的责任之一。唯其如此,现代公司治理的理念才能得到认真贯彻,公司作为资本结合体的资本逻辑才能在现代经济中得以彰显。资本的逻辑是逐利性的,公司管理层不能乱花小部分股民的“钱”来为公众埋单,这似乎是市场价值理念天经地义的事情。

然而,“硬币”的另外一面似乎也不应该忽视。虽然国际油价2007年一直在高位运行,但实际上出现价格的飙升主要还是集中出现在11月初期以来。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发改委在11月迅速对国内成品油价格也进行了调整。

众所周知,中国国内油价和国际油价实现了接轨之后,国内原油成本和国际原油成本实际上并未接轨:国内石油企业毋需负担高昂的石油资源税。显然,国际油价长时期高位运行,对于两大石油公司而言,其实从中获取的利益更为丰厚。

因此,与其动辄数百亿元的净利润比较起来,那点亏损也着实是九牛一毛。这点似乎正好应验了此前诸多舆论所指出的那样:两大石油公司实际上已经成为上下游相对均衡的公司,完全可以从其经营一体化的实践中实现业务的盈亏平衡。为此,到底是否需要对两大石油公司进行补贴似乎已经显得有点无聊了。

从这个角度看,两大石油公司申请国家补贴,其实暴露出中国国有企业完成治理结构改革之后,在走向市场经济体制中资本逻辑和公众意志之间的强烈交锋。从目前的情势看来,公众意志似乎更多的被资本的逻辑所取代。

以“刚刚”发生的例子为例,200711月底,国家发改委再次就成品油保障问题下发通知,要求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公司采取措施,对北京等地实行敞开供应(不限售、不限量)。通知中明确要求中石油、中石化对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地区,以及京珠、京沪、京福、沪瑞、粤赣等跨省高速公路沿线,实行敞开供应。

在国家发改委的强力干预下,问题得到了暂时解决。但是,显然这是以政府行为介入超越企业行为,才使持续近两个月的全国局部地区油荒问题暂告一段落。

很明显,在此前两个月的时间内,两大石油公司对全国此起彼伏的油荒问题似乎根本无动于衷,对全国公众的期待置若罔闻。然而,类似的例子似乎不胜枚举,近年来几乎每次全球价格的急剧上涨,石油中下游市场尤其是民营加油站等,都无一例外地成为受冲击的对象。仅仅在数年前即2003年的持续油荒中,据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的调查数据显示,由于油价上涨和两大集团不给油,曾经一度让80%的民营小炼油厂处于停产或者半停产状态。显而易见,能源巨头期待从自身的市场竞争优势中,实现市场份额的最大化,进而尽可能的追求更大的利益。

不仅如此,能源巨头还期待从直接的油价上涨中寻求最大化的利润。2005年上半年,广东地区持续2个多月“油荒”。然而,据海关总署当时公布的数据,当年前6个月,我国成品油总出口却高达759万吨,同比增长48.6%,而同时成品油进口却下降了21.1%。显然,虽然国内一些地区在闹“油荒”,国内石油企业却同时大量把油出口到境外去——资本的逻辑再次凌驾于公众期待之上!

或许资本的逻辑和公众的意志,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本来就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只不过在刚刚完成治理机构改革的中国国有企业中目前暴露得比较明显而已。实际上,决策层似乎已经隐约觉察出问题所在。20075月,李荣融在大连以“增强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为题,要求中央企业首先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但是,从目前现状来看,似乎还需要让公众继续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