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灯烛弄影人——张作雨




  皮影;俗称“灯影戏”或“牛皮娃娃”,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它集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于一体,由艺人操纵用牛皮雕刻的人物、道具,通过灯光照射,投影在银幕上进行表演的一种独具特色、极富魅力的传统艺术。

  这种艺术说它是戏剧,比莎士比亚早了1800年;是影像,比卢米埃尔发明的电影早了2000多年;是民间“摇滚”音乐,比猫王早了2100多年。这种艺术是中国早在西汉就出现了的。如今,已经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生根发芽。然而如今的“皮影戏”和皮影人,却越来越淡出了中国人的视线,几乎和所有其他传统的艺术形式一样,正从时光的指缝间溜走。庆幸的是,2007年3月,在甘肃省静宁县的一个小山村里,找到了一位从事皮影艺术演唱近70年的老艺人--张作雨和他的6个徒弟及“张家灯影班”。皮影仍然在这个并不算富裕的小县顽强的生存着!

  “一生醉心弄光影,三尺戏台道古今”。91岁高龄的张作雨,一个热爱并致力于皮影艺术发展流传的老艺人,从1932年开始自学皮影演唱、制作技巧。70年来,他雕刻了2800多件皮影人物及道具,搜集、整理、创作出了90多部剧本,光老人烂熟于心的戏就有100多本。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老人因与“牛皮娃娃”有“感情”,不但交出了所有的皮影及其道具,自己也经常被揪出去挨批斗!但一回到家里,老人总要把自己关在自家的洋芋窖里干吼上几句。就这样,70多年来,张作雨和皮影连着相同曲折的命运走了过来。

  近些年来,曾被誉为“具有东方魔术般艺术”的皮影戏,在电影、电视等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下,也失去了往日风光,并开始衰落了,皮影正在成为一种死亡的艺术。十几年前,和张作雨老人一块唱戏的“老搭档”也不满“唱戏只供自己混饭吃”的这种局面,纷纷解散回家,另谋出路。在戏班子散伙后一段时间里,张作雨时常看着这些伴随自己多年皮影发呆!想到这些在光影之间跳动了2000多年的精灵将要成为架上之物时,老人有时会在睡梦中哭出声来!儿子张忠阳害怕急坏父亲,忙着到处给父亲找人重建戏班子,但一直没有结果。

  1994年冬天,正当让张作雨感到绝望的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机。老人的内侄儿石具山找上门来,要重新组建皮影班子,并给老人推荐了自己的侄儿石永泰为“耍线子”的前台。此时,看到了希望的张作雨,为了复活的灯影班子能长久传承下去,他把“拯救”皮影戏的希望寄托在了石永泰这个年轻人的身上,每天手把手,一招一式的传授演唱技巧。很快“张家灯影班”又奇迹般的出现在了乡亲们的视线中,活跃在大山深处的各个村落,成了山村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