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勤工俭学该不该?(组图)
俗话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可是在新疆的一些产棉区,却不是这样。一些地方政府和兵团团场却把中小学生当成了廉价劳动力,让学生长时间停课,丢下课本捡残膜(残留在地里的地膜)、拾棉花。
每年四月份,是棉花播种季节,产棉区的学生要捡拾十几天残膜(无偿劳动)。九、十月份是棉花采摘季节,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三的学生要全部参加采摘棉花的高强度劳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学生每天劳动时间在10小时以上,其考勤远比上课要“苛刻”的多。就连身有残疾的学生也不能“幸免”,也要“以钱代劳”。在劳力紧缺时,学生要拾40多天棉花,占去了学生一学期三分之一的学习时间。
有人问;这种超时、超强度的劳动是勤工俭学?还是变相使用童工?难道以大幅度牺牲学生的宝贵学习时间来搞勤工俭学是政府和学校的初衷吗?
每天早上,一个班级的40多个学生就挤在这样一辆不足6平米的农用车下地拾花!
在拾花学生的队伍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0岁!而他(她)们每天要拾30公斤的棉花。
很多小学生因为完不成拾花任务,只好让其家长帮忙。
扛棉花袋子成了每天过称前同学们最头疼的事,一个10多岁的小学生要扛30多公今,所以只好找伙伴相互帮忙。
口渴了,只能喝凉水来解渴。
天还没有亮,同学们就早早起床,洗刷、吃饭,准备下地拾花了。
因为拾棉花而耽误了学习,学校只好利用星期六、星期天给学生补课。
国务院新闻图片库编辑许林老师的声音:
照片和文字看过。谈几点意见:
一、照片拍得不错。
二、反对这组照片中的“地方政府和兵团团场”安排小学生劳动40多天,也反对每天10多个小时的大劳动量,更反对给小学生规定定额。这种长时间的、规定定额的劳动不应当出现在小学生身上——这是一种变相使用童工,是违法的!
三、小学生、中学生乃至大学生适当参加一些农村的农活劳动,对学生们了解农村、农业、农民,有许多好处。就全国而言,现在的教育极少见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学生参加农业劳动,致使大学生毕业后五谷不分,驴马不辨,在实际工作中闹出许多笑话——这实在是目前教育方针的偏差和失误。愚以为应当从国家教育部重视这个问题。我在实际与当代大学生的接触中已经深刻地感觉到学生参加农业劳动的缺失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和学生适当参加农业劳动的必要性。
四、每次组织学生劳动有一个星期至10天足矣。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参加劳动过程中了解农村、农业和农民,培养他们从小热爱劳动的品质和动手的实际操作能力。这种劳动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组织安排这种劳动应该侧重于城市初中、高中学生。
五、不能因为组织学生参加农业劳动而耽误学生的学习——组织学生参加农业劳动应当作为学校教学的一部分——在总体教学安排上要把这个时间段计入教学计划,从而适当减少一点学习量和作业量。绝对不能因为组织学生劳动而增加学生的负担——要让孩子们在快乐和轻松中体验劳动,学习农业知识,完成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