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香
书香门第在中国历史上曾是多么荣耀的字眼,如今大有人视之为穷酸。的确,每册十几二十多块钱的书与每部上千元的手机或每套数百元的时装相比,是显得太“平民”了,“现代贵族”对之不屑一顾,似也在情理之中。我曾杞人忧天地感叹过,后来发现人家也懂“书到用时方恨少”,缺啥补啥地“突击”一番,似比我们这些学富五车却用不上一车的人更符合现代的实惠意识。
或许是家教使然,我依然喜欢读一些看起来“没用”的书,有《古代汉语》、《文学概论》的深奥艰涩,有《中国文学史》和《外国风俗事典》的缤纷多彩……没有什么功利目的,只是害怕空旷的脑际缺乏青翠的草原和葱郁的森林,只是担心走过人生的岁月竟然没体味出情的境界和活的动力。我也理解那些想炒股票就啃《证券市场行情分析》,想办厂开店就念《经营技巧》的人,他们这样急功近利,是因为他们需要忙碌的追逐来掩饰思索可能导致的精神失落。
我经常去新华书店和个体书摊,在茫茫的书海捕捉自己喜欢的几粒粟。一次,我看中一套《世界散文随笔精选文库》和几本工具书,付了三百几十元的款,售书的小姐要给我开发票,我很潇洒地说:“不用!”便拎着一大捆书回家,俨然像书店里的“大款”。至今我还不大理解为什么卖精品、美食的店铺如雨后春笋,而书店的门面却如秋日黄花?
家里并列的两个书架日渐拥挤,每每走近,总感到迎面有一种魅力咄咄逼人,忍不住抽出一本,看它几页,有时竟忘了厨房里还烧着开了又开的水。想想小时候父亲抱一本书,我抱一本书,在那土砖瓦屋里度过一个又一个冬夜,心中就充满一种温情。父亲无力给我更多的钱,连我读师范时他每月也只给我寄五元零花钱,其余全靠助学金。我很羡慕如今的大学生平均月消费能达到五六百元,可是我不懂他们中为什么还有不少人竟畏书如虎。想来我要感激父亲,他以自身的嗜书引导我从书中获得精神的营养和生命的乐趣。
在乡下,我父亲的名字叫“先生”,村民都叫得很亲切。书香门第在我心中比豪门贵族更令人神往,当我拥有自己的城市之家时,我依然想让它书香常飘。我知道书中再也不可能有“黄金屋”,更不可能有“颜如玉”,然而,在现代市场经济快节奏的生活中拥有一缕书香,便拥有了一种情调,高尚也好,通俗也罢,给予心灵的总是温馨的爱抚,给予精神的总是无语的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