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上几下的等待,《大校的女儿》于昨日在央视一套播出。前几日新闻发布会主持人说影视创作者看自己的作品是怎么看怎么好,我对她说不是这样的,如果最终出来的“孩子”不漂亮甚且丑陋,作为编剧,我的心情,最好放在家里别见人了。
这个“女儿”孕育于2005年,诞生于2006年初,在没字幕没音乐的情况下我看过,为提修改意见。之后再没有看。大约当年夏季市场开始卖碟,“女儿”拥有了粉丝,粉丝们夸她漂亮,但我仍不看她,心情复杂:如果她丑,养在深闺倒也罢了,若她国色天香养在深闺未人识做父母的岂不得急死?所以不看最好,假装没这事最好。直到昨天与观众一起跟着电视机看了一、二集。看完电视接战友电话(不是当兵时的战友,是共同孕育“女儿”的战友),我说“好看”,他当即笑我“老王卖瓜”,我遂闭嘴。斯时斯境,那成语用我身上再恰切不过:“老”“王”“自夸”,全齐。为不再给人以这类口实,又能给我们的“女儿”鼓励,我决定引用一位网名“南京冬梨”对我们的“女儿”的评语,评语如下:
|
【冬日暖阳】《大校的女儿》——一首拨动我们心弦的歌
|
|
昨天晚上又看到了央视一套播出的《大校的女儿》预告片,尽管该剧的碟片已看过五遍,可当优美的画面、激昂的主题曲、清新亮丽的演员展现在液晶电视大屏幕上时,我依然热血沸腾,激情涌动!依照我的阅历,我的年龄,我的心态,原本是淡定从容、心如止水的人,我也很奇怪,为何总看不够《大校的女儿》?细细想来,答案只有一条:这部剧是一首拨动我们心弦的歌......
与其他军事题材的电视剧相比,《大校的女儿》有非常独到的地方。首先,该剧对军人的爱情描写有所突破,大胆而真实地反映了50、60年代出生的军人在婚姻方面遇到的困惑和所作出的牺牲;其次,用一位女兵成长的经历描绘了一代军人面对矛盾和困难,努力拼搏、自强不息、历经风雨、实现人生价值的生动画卷,第三,深刻诠释了婚姻不是爱情的唯一形式,诚挚的爱情不一定非得走向婚姻这一热点话题。
《大校的女儿》在选择演员方面非常成功。袁立饰演的女一号韩琳,与现实生活中的女军人形象十分吻合,毫无做作之痕迹,把一位纯洁美丽、好学上进、干练睿智的女军人形象完美地展现在银屏上,让我们嗅到了兰花盛开时的芬芳;郭晓冬饰演的男一号姜士安,亲切真实,收放自如,将其坚毅大度、宽厚善良、铁骨柔情的个性演绎得精准到位,让我们感受参天大树的挺拔和潇洒;徐筠饰演的女配角彭澄,清新淳美、玉洁冰清,塑造了一位天使般圣洁的女兵形象,让我们为她花一般的生命戛然而止痛心不已!还有任劳任怨、精神孤独的翠花,厚道实诚、爱岗敬业的丁排长,精明豪爽、赤诚义气的林团长等一系列“绿叶 ”的精彩衬托,都为《大校的女儿》成为电视精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大校的女儿》的画面非常纯美和干净 。整部剧从头至尾没有一场激情戏,相爱至深的韩琳、姜士安连一个拥抱的镜头都没有出现,但却让观众深陷情网,泪流满面,无不为他俩的真挚爱情唏嘘感动!充分体现了该剧编导的独具匠心,也为该剧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今天19:55分,《大校的女儿》就登陆央视一套的黄金强档了。这几天我不断向我的朋友和同事推荐这部电视剧,惟恐他们错过一部陶冶人情操、激励人奋进、震撼人心灵的佳作,我对他们说:看《大校的女儿》,仿佛品尝了一顿丰富的视觉盛宴,可以从中汲取非常宝贵的精神营养。我的几位美女记者朋友都已分别打电话给我,表示今晚准时收看《大校的女儿》,并说从现在起要关注晓冬了,将来他到南京时要见面采访,一睹姜士安的风采。
今天晚上19:55分让我们锁定央视一套,与韩琳、姜士安不见不散!
|
这是“南京冬梨”发自12月12日的贴子。擅自引用。在此谢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