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史略
古代因为正统思想的影响,共工往往被视为“恶神”。毛泽东“不周山下红旗乱”的诗句,为共工翻了身。诗人的创作与历史无关,但学术界对共工的评价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政治的影响。共工在后人心目中的地位有变化,共工自身的历史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有浮有沉。
共工,是族名,是领袖名,是官职名。共工氏住在河南、山西、陕西交界一带,即九州中心的河华地区。共水的命名与共工氏有关,洪水得名于共工氏。《国语·鲁语上》:“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那些主张共工氏霸九州在伏羲、神农之间的人,对这里展禽的话怎么想呢?共工氏在神农氏之后,主要依据是《山海经·海内经》列出的炎帝世系:炎帝——炎居——节并——戏器——祝融——共工——后土——信——夸父。共工及其后裔姓姜,显然也与共工为炎帝后裔并身为炎帝相符。“神农十七世有天下”(《吕氏春秋》),一说八世。“有天下”是当天下共主,就不是空话——仰韶文化分布的广泛性与统一性就是“有天下”的事实。如果与夏、商的中心区域的文化面貌对比,神农十七世(八世)的统治区域要比夏、商还大。祝融被有的文献称为“三皇”之一,其实际情况与共工“有天下”一样。只是祝融符合后人的“火德”之说,成为炎帝的佐臣。共工治水,“以水德王”,但并不影响其身为一代炎帝的事实。祝融、共工、后土既有专名,当为神农氏世系中的鼎盛时期。
《淮南子》记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另有共工与高辛战、与祝融战的说法。共工在五帝时代为诸候,能与颛顼等人作战,势力仍是比较强大的。《淮南子》的说法比另两种早,更为可信。但引文所述,是为了说明自然现象的原理,这是古人的理解。共工有这么大的威力,影响到天地的运行,本身就体现了神话对共工实力的肯定。“争”字已有感情色彩了。颛顼出于黄帝,为正统,共工被看作挑战者。共工败了,却使“天柱折,地维绝”!
尧时发生了大洪水。共工“虞天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厚,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福乱并兴,共工用灭。”(《国语·周语下》)共工作为尧的大臣,治水失败,被流放到幽都。共工从孙四岳佐禹治水有功,“祚四岳国,命以侯伯”。《山海经》有“禹攻共工国山”,还说共工臣相柳被杀,在其地建众帝之台。共工国被消灭了,但共工族仍存在。周代有共国。姜太公就是共工后裔。
《尚书》、《国语》等对共工以贬为主,责怪共工自身品德不好。《逸周书·史记解》与众不同:“昔有共工自贤,自以无臣,久空大官,下官交乱,民无所附,唐氏伐之,共工以亡。”这里说共工“自贤”,亡国是由于政权结构不合理,比起《尚书》、《国语》来呈现了不同的立场。《山海经》有“共工之台”,“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表明人们对共工的敬畏。《山海经》中的“台”都在昆仑墟附近,牵涉到昆仑的特殊地位。因为昆仑代表了天,代表了神权,有权在其附近筑台的只能是天下的帝王。《海内北经》有尧、丹朱、帝喾、舜的台,丹朱在《竹书纪年》中也是“帝”,足见其实力。《山海经》中有这四位的葬地,是不把他们看作神;却没有共工的葬地,显然共工没有死!作者这样的立场是显而易见的。毛泽东的理解是超群的。
共工在上古时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地位,要根据具体环境实事求是地评价。楚帛书:“共工囗步十日四时”,说明共工时已用十个天干纪日。阿斯特克太阳历石上,有五个太阳,一个为现在的太阳(少昊),四个为过去的太阳——龙日、虎日、洪水日、土日,其中洪水日代表共工,土日代表后土。(《玛雅八卦太阳历破译》王大有、宋宝忠文)那伐鹤人与赫比人的世界迁徙图,使用的是共工——后土句龙族徽本图,该族徽见于分布在甘、青、陕,川、云、贵、湘、闽、粤、晋、冀、豫地区的鬼方、工方、土方、邛等上古部族的石刻、陶文、甲骨文、金文和铜鼓上。他们供奉的神偶“卡奇那”就是连山氏炎帝和共工。(《中国文字和古代美洲文明》王大有、宋宝忠、王双有文) 这些证据不仅说明共工为炎帝后裔,而且确实是有为之君,在印第安人当中一直使用其族徽的,当然是共工后裔。五帝时代,共工衰落,在禹时作为“国”不复存在,但其后裔是依然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