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与建立消费主导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以每年10多个百分点的速度稳健增长,国民人均收入显著提升,中产阶级的人数也在逐年的增多。2006国务院出台了相关文件,明文规定自2006年起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从以前的800元升到现在的1600元,征税单位不变,依旧是以个人为征税单位。新法案出台以后,以1600元为免征额,在不少学者中引起了一阵热议,很多学者认为1600元的免征额定得过低,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消费,不利于拉动内需,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从以下几点我们可以得知:

1.从中国的市场经济结构来看
 
中国对外开放以后大量的吸引外资来华投资,截至目前为止全球前500强的企业中就有80%的在华设厂。在一定的程度上,这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这并非长久之计。归其原因,外资之所以在中国投资,无非看中的就是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市场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只不过是一个加工厂,从事的只不过是产品价值链上最为低端的产品生产。一旦劳动力价格上涨,他们当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极有可能撤资,转向劳动力价格比中国更为低廉的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有经济学家认为印度将取代中国成为西方国家的下一个淘金地。等到那时候,中国以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必将面临重创。因而要想维持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健发展,就必须将出口导向型的市场经济转向以消费为主导型的市场经济,走集约型的道路。而要想扩大内需,就有必要进一步增加我国中产阶级的人数,让他们有钱花和敢于花钱。对于以工薪阶层为主的中产阶级来说,就应该增加其工资或者是降低其个人所得的应缴税额。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扩大内需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而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表明,前11个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6%,几乎是消费增幅的一倍,投资、消费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对于如何促进内需,笔者认为,只有居民腰包鼓了才能促进消费。而如何实现民富,笔者认为,减税不失为一个有效措施。故此,笔者认为将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调整到1600元显然是不合理的,应将其数额进一步的扩大,至少应为3000元。
2.从我国公民的储蓄习惯来看
 
我国公民热衷于储蓄这是全世界公任的事实,有关资料统计表明,在我国每十个人中就有5人储蓄。只所以会出现此种局面,在于人们手中的银根很紧,每人每个月的工资除了用于生活的日常开支外,就就必须用于储蓄了,以便于日后的养老和供子女的教育支出了。除去这些费用外就所剩无几了,哪里还有闲钱去用于消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金会秘书长樊纲近日也撰文指出,中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低是因为可支配收入低,而社保体制不健全,资本市场效率低,都是导致储蓄率过高的原因。虽然今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9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增速同比加快0.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762元,实际增长11.4%,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但樊纲指出,我国收入差距较大而且还在继续扩大。目前在所有就业人员中,相当一部分是低收入阶层,要么是打工仔、蓝领,年收入平均仅万元左右;要么是还在农村的农民,每年仅3000元。他们的消费倾向很高,储蓄率很低,但在整个经济中,他们收入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每年新增GDP只有40%左右归这些低收入阶层所有,而且不是由于工资率提高,主要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的。剩下60%的新增GDP被高收入群体所获,而这个群体消费倾向很低,平均下来,整体消费倾向很难提高。。中国的体制改革目前没有完成,老百姓面临着社会经济的诸多不确定性,消费总有后顾之忧,诸如家庭中的教育费用、医疗、养老等开支都是不小的负担,现在年轻人也大都面临着创业成家的压力,随着居民住房价格的飙升,买房一族大多只能紧衣缩食,无力顾及其他消费。我国现行的税法规定的纳税义务人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在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纳税义务人是以家庭、团体、其他一些组织形式为纳税单位的,这就避免了不公平现象的出现。比如:先生每月的工资是1800元,其父母均为退休工人,不需要他赡养,同样先生每月的工资也是1800元,但他上有老下有小,日常的生活开支均有他负责。按照我国的税法规定他们两个人均需缴纳10元的个人所得税,显然这没有体现出税收的公平,我国的这种以个人为纳税单位的制度是不合理的,但是如果按照西方的那中以家庭为纳税单位的税制是不符合中国现在的国情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没有兼顾效率,按照西方的那套势必耗去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去调查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工作量大、成本高。我国的税收是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原则的,因而针对上述问题,可行的方法就是增加公民的工资或者是降低所纳个人所得税额。以此来增加个人收入,促使其消费,从而扩大内需,建立消费主导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健发展。
   3.
从中外对比来看
 2006
1125日,据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披露,中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从20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率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达历史最低水平。我国2004年首次提出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拉动内需。当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指出,在新的财政政策下,为促进内需,我国可以利用可用的减税空间,和必然要大力推进的税制改革相结合,水到渠成地发挥减税效应。对于减税在刺激经济方面,在美国曾屡试不爽。据了解,减税一直和低利率有着相当的能量,推动着美国的消费,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美国商务部31日公布的报告显示,由于非耐用消费品和服务消费开支增加,美国1月份的个人消费支出继续增长。报告说,扣除通货膨胀因素,1月份美国个人消费支出继去年12月份增长0.5%后,再度增长0.4%,达到经济学家预期。报告还显示,1月份美国个人收入继前一个月增长0.3%后,再度增长0.2%

  分析人士认为,当月美国个人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政府削减个人所得税和对公务员及军事人员的加薪措施。另外,许多企业支付加班工资的做法也增加了雇员收入。
 4.
从刺激消费降低个人所得税最直接来看
 
笔者了解到,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让我们国家看上去很富裕,而曾经实施6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并带动经济增长。但是,在国家投资主导下,我国投资增长过快、消费相对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并没有得到改变。这种结构性矛盾与扩大内需的要求,正逐渐要求国富慢慢过度到民富。据了解,我国2004年首次提出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拉动内需。当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指出,在新的财政政策下,为促进内需,我国可以利用可用的减税空间,和必然要大力推进的税制改革相结合,水到渠成地发挥减税效应。目前我国要促进消费,要实现民富,首要的是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而降低流转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率所产生的作用则比较间接。我国正在探索的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统一内外资企业税率,也都将产生一定的减税效应。杨志勇指出,只是现在还未出台。
 
同时,减税要考虑到财政收入减少后的效应,可能会影响政府在经济中的其他职能。此外,我国的税收结构以增值税等流转税而非所得税为主,所以减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远远小于财政支出。
 
减税是促进内需的一个手段,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一系列保障制度,让居民敢于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