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杂感--希望有时间研究的几个问题 


  午饭后去楼下散步,这也是坚持了几年的习惯了。

  上海的深秋与初冬,如同她的仲春与初夏,风轻日暖,气温适宜,正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我觉得这是常住上海最值得自豪与珍视的地方。

  但上海街头最缺的是公园式的休闲娱乐设施,虽然绿化很好,但总觉得没有休闲的地方,没有山水,大多数的地方,即使近水也很少感受水的存在;破旧的地方又多,除了五彩流金的南京路与外滩透露出光鲜的繁华外,其余没有太多可以称道的地方,与自我期许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差距其实还很远。若干公司与大学校园虽然景色甚美,但除非家住附近才能得享佳色,离大部分的公众生活较远。总之是绿化布局缺少人性化,大众化的基础休闲娱乐设施严重匮乏。

  想起前日十大宜居城市的评选,我觉得除了最值得称道的气候以及历史形成的文化积淀之外,就城市设施、自然美观度、生活自由与便捷度等等若干方面,上海是比不上深圳的,当然,比起上海,深圳太小了。但其实中小城市才更舒适,更宜居。这是我的感受。

  有意无意中想起了几个话题,有思索,也有感概,觉得有时间应该好好究究一番,记下来:

  资本主义更接近人性,社会主义更接近人道(物质的原始本我与精神的理想化的真我之别,?)。

  安徽人缺少一种在成就别人中自成就自已的胸怀、人文环境与制度环境(作为从安徽走出的安微“老乡”,对自已家乡生存环境的一种感叹)。

  想当第一,得有点气魄与胸襟。

  汉语的声调与英语的优劣比较。英语的闭合音,暴破音其实是不利于声音的传播的,如汉语呼救,“救命啊”三个字,每个字都可以清晰吐音,且可以拉长,“救--命--啊--”,传播要远比英语“help”要优越。无论是语言的发音与文字的书写,两种语言差距甚远,待学习再深入、认识更完面也有空余时间的时候,一定认真地做一些研究。

  也想起几年前听到的关于中、日、韩三个国民“民族性”的差异,那个著名的故事:

  日本人会买,但买不到尊敬

  韩国人会叫,但叫不来回响

  中国人会整人,但整不到别人

  现在日元升值后日本经济持续不振,日本人少了全世界购买的气魄,至少不再象以前那样豪情万丈了;韩、日两国海岛争执矛盾缓和了许多,韩国人情绪化的激烈反应少了些,“叫”得少了;而中国窝里斗的脾性当然也不比动荡时期,希望它真正地、永久地成为历史罢。

  而要真正自由地研究这些问题,需要待自已有自由时间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