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邓小平:伟人之间的不同


  王蔚

  我记得,好多年前(也许现在还有,我已经近两年没有走那条路,所以不敢肯定是不是还有),在104国道旁的山东水泥厂的两侧,树立着两行巨大的标语牌,一行上写“翻身不忘毛泽东”,另一行写“致富不忘邓小平。”不知道这标语的发明者是谁,但这标语表达了很多的内容。一、对于这两位伟人,人们都是感激的。人们不仅感激毛泽东,也感激邓小平;二、毛泽东与邓小平在人们心目中的感受是不同的。毛泽东使人民翻了身(政治上的解放),邓小平使人民致了富(经济上的解放);三、他们二人之间存在着传承关系。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如果没有毛泽东领导人民翻身作主这个前提,当然也就不会有邓小平领导人民富裕这个结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十年”。毛泽东与邓小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位领导人。他们在各自所处的时代,上演了属于自己的历史绝唱。

  一、毛泽东与邓小平性格之比较,毛泽东豪放,邓小平沉稳

  毛泽东向往砸烂一个旧世界。从青年时期,毛泽东就树立了救国救民的伟大理想,并为之奋斗。他的气魄,伟的壮志,他的高超的政治才能与军事天才,乃至他的才情(文章、书法、诗歌、演讲),在他所生活时代,无人可出其右。他“粪土当年万户侯”;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而今迈步从头越”;他“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他“把汝(昆仑山)裁为三截,一截赠美,一截遗欧,一截还东国”,曾经让整个世界震惊。他信奉斗争哲学,“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在国际上与日本人(30-40年代抗日战争)斗,与美国人斗(50年代抗美援朝),与印度人斗(60年代对印自卫反击战),与苏联人斗(1969年珍宝岛反击战);在国内与国民党斗,与蒋介石斗争;在党内斗争的就更多了。毛泽东去世时,《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中说,他一生领导了十次路线斗争(当然都取得了胜利),且在晚年发动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伟大运动”。可以说斗争是毛泽东一生的最大特点。毛泽东这一生,波澜壮阔,雷霆万钧,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可以说是想怎么活就怎么活。没有人能把他怎么着,也没有人敢把他怎么着。

  想比起毛泽东来,邓小平则完全是另一种类型的人。他虽说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理想,但他平实,平凡,没有什么诗词歌赋,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我们只知道他在旅欧期间做过工,上过学,从欧洲回来后领导过百色起义。几次当过中共中央秘书长(至少从三次,八七会议时他就是中央秘书长)。他性格沉稳,做事果断,从不多言。他从很早的时候起就树立了自己务实的风格,是党内公认的务实派。在迫不得已采取反击时,他也头脑清醒,尽量不做过头事,不说过头话,不搞扩大化。在党内斗争(可能用争斗更合适些),他对事不对人,且留有余地。对华国锋,对胡耀邦,对赵紫阳,对这些持不同意见的人,他不一棍子打死。他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说出世界上最朴素的真理,什么“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什么“摸着石头有过河”,什么“发展是硬道理。”他的《邓小平文选》只有三卷(比毛泽东的五卷少),多数是谈话集。他不用典故,也不东拉西扯,完全是大白话。他喜欢平民生活,喜欢家庭生活。晚年儿孙满堂,其乐融融。

  二、毛泽东与邓小平兴趣之比较:毛泽东重政治,邓小平重经济

  由于性格不同,人们对事物的兴趣也就不同。纵观毛泽东的一生,他的主要的兴趣点是在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是他一生中最关注的东西。他读的书,他做的事,基本上没有离开过政治。在处理政治与经济问题上,他总是政治在前,经济在后,强调经济为政治服务,经济从属于政治。要抓革命,促生产(往往是只抓革命,不促生产)。“八大”时,虽然从理性上他认识到应当把工作重心转换到经济建设上来,他也告诉全党说,矛盾转化了,今后应当大力发展生产力。但从从兴趣上他还是对政治感兴趣。所以,1959年他就把注意力放到反右倾上;到了64年,人民刚从三年困难时期摆脱出来,他又搞“四清”运动(主要还是阶级斗争),1966年,又发动了文革大革命运动,一直持续到其去世。看看他的著作,谈政治的多,谈军事的多,谈经济的少。除了《论十大关系》外,基本上没有谈经济问题的。由于对政治的极端偏好,他往往采取政治的手段解决经济问题。他喜欢运动,喜欢群众运动,他认为运动可以解决经济问题。。什么大跃进运动,什么学大寨运动,什么学大庆运动。但可悲的是他用政治运动手段搞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没有好的结果。

  与毛泽东比起来,邓小平的经济情结要更浓一些。建国以后不久,邓小平就调到中央工作,任国务院副总理,有段时间,还担任过财政部长。1962年到1966年,在刘少奇与邓小平主持党与国家的日常工作时,邓小平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经济上。并在农村中提出“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的经济政策。1973年,当邓小平重新工作后,其工作兴趣还是在经济上。也正是这种重经济的情结,使他第二次被打倒,当时就有人指责他是单纯的经济主义。1977年,尤其是1978年以后,他把注意力仍然放到经济上,并旗帜鲜明地提出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的兴趣在经济上,当然就会要求一切的活动围绕经济建设进行。强调经济建设是中心,发展是硬道理。邓小平要“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一个中心,两个坚持”的基本路线要管它一百年。八九年风波以后,党内外出现过一些疑问,认为是不是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强调过头了。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清楚地表示,党的基本路线动摇不得,一个字也不能改。现在回过头来看,邓小平当时的看法是多么正确。正是因为邓小平对经济的强烈关注,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为中国的富裕富强指明的道路。由于邓小平对经济工作的关注,才有了对经济的深刻认识。邓小平提出中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是邓小平经济思想最集中的体现。这是邓小平留给中国人民最宝贵的思想财富。

  三、毛泽东与邓小平意识之比较:毛泽东“破”字当头,邓小平“立”字为先

  由于性格、兴趣的不同,毛泽东与邓小平的意识也就不同。从青年时代开始,毛泽东对制度、传统、秩序、潮流有着本能的反抗,到了晚年,这种情结愈重。这种情结的表现就是党的生活、国家的政治生活不正常。比如按照党章的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人大五年换届。但在毛泽东主政期间,这些都是不正常的。七大与八大间隔了11年。八大到九大又间隔了13年(1956-1969)。三届人大与四届人大隔了十年。从1949年到1976年,中国基本上是人治社会。中国在法律方面的建设虽说不是空白,但在许多领域、许多方面无法可依。

  邓小平主政以后,首先是从制度入手规范党与国家的政治生活。邓小平认识到,把党与国家的命运维系在一两个领导人身上太危险了,于是他开始着手进行制度建设。邓小平的第一个贡献是使党与国家政治生活正常化。第二个贡献是推动社会各个领域的法治建设,使中国走向法制建设的轨道。“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司法公正”虽然还没有完全做到,但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主流方向了。由于建立起了比较规范的党内与国家的政治制度,领导人之间的更新与换代才有可能平稳实现。

  四、结语:邓小平是毛泽东最好、最合格的接班人

  毛泽东对邓小平一直是赞赏有加。毛泽东对邓小平的评价是“人才难得”。从很早的时候起,毛泽东就注意到了邓小平,并且知道邓小平的忠诚。邓小平一生中三落三起,其第一次落是在瑞金时期,那时,邓小平因为支持毛泽东而被打倒,这给毛泽东留下极深的印象。当毛泽东主政以后,毛泽东一直对邓小平委以重任,如淮海战役,渡江战役,邓是前敌委员会书记(第一把手)。建国后不久,毛泽东便建议邓小平到中央工作,任副总理。“八大”时,毛泽东提议邓小平出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并且在一次会议上对邓小平说,“我是正帅,你是副帅”。这明摆着培养邓小平做接班人。中苏关系还好时,有一次毛泽东到苏联访问。当赫鲁晓夫问谁有可能是毛泽东的接班人时,毛泽东指着远处的邓小平说,“你看见那个小个子吗?他就是”。我们注意到,毛泽东对邓小平的处理始终是温和的,留有余地的。每次把邓小平打倒前,毛泽东总是提议保留邓小平的党籍。这与对彭德怀、对刘少奇,对林彪是不同的。从毛泽东的内心深处,我们体会到,他对邓小平是爱护的,是想让邓小平接班的。至于毛泽东选林彪、选王洪文,从现在看来都是权宜之计,只不过是利用而已;至于为什么要选华国锋,我至今没有想明白。

  中国幸运地是在经历了一个过渡期后邓小平成为中国的实际领导人。现在看来,没有哪一个领导人会像邓小平那样忠实地继承了毛泽东的遗产,并使中国变得更好。正是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才使我党、我军、我们的国家重新焕发了活力。在《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定》中,邓小平客观地实事求是地总结了毛泽东的伟大的一生,给予其准确的评价,这是很有政治远见的。可以说,邓小平在提议做那个决定时,是没有半点私心的。也正是因为这种大度,才使邓小平超脱了个人的恩怨,担负起继承毛泽东的伟业的伟大使命。虽说邓小平在性格、兴趣及作风方面与毛泽东有巨大差异,但这不妨碍邓小平成为毛泽东最好的学生,最好的接班人。

  中国幸甚,因为有了毛泽东!

  中国幸甚,因为有了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