沮丧与忧伤:2007中国传媒困局系列
第三部分 新闻前沿与新闻理论
偷听新闻的诞生与兴起
股市又迎来红色星期一,股民们是悲喜交加。
张阿姨:“早知道涨,上星期就挺住不抛,这下又亏了。”
丁老伯:“不是我们无能,是股市太狡猾阿。”
小唐:“我手里的这把地产股,是卖是留?都舍不得!”
(上午10:00,国联证券中山路营业大厅内,几位股民正在交易机前犹豫,股市大跌股民愁,股市大涨股民更愁)
——无锡商报2007年9月25日《“窃听”赚钞票“私房话”》
“美女,过来看下包包塞”
场景:成都,科甲巷的一个时装包店。店主正在热情招呼门前穿短裙、长靴的漂亮女子。女子犹豫了一下,进店,看上一款包,没讲好价钱,慢慢退出来。店主随即将热情洋溢的脸献给下一位:“美女,过来看下包包塞。”
“嘿!电瓶车下来推起走”
场景:傍晚的红星路口十分拥挤,穿黄马甲的交通协管员鼓起腮帮吹哨子,手中的红旗划向骑电动自行车的男子:“嘿!电瓶车下来推起走。”——2006年11月2日天府早报《偷听街头风情记录市井文化》
今年9月,报社一总编说他在飞机上看到航空杂志里做了 “偷听中国”的报道,就是派记者到全国几大城市,去深入街头巷尾偷听市民的话语,记录下来,来反映一个城市的风情。感觉不错,也要做“偷听无锡”的选题。于是在记者们偷听一个周后,推出了3个版的“偷听无锡”报道。
偷听城市的声音,头一听确实是很有新意。因为这样的报道,原汁原味的再现了市民的生活场景与话语。这次报道后,本人开始留意此报道操作方式,发现偷听式新闻,已经有了方兴未艾之势。在百度上一搜,发现居然有不少偷听网站,偷听式新闻早在2006年底已经登陆平面媒体。不过没有引起新闻学界的关注和研究罢了。
据说中国偷听的“开山始祖”是今年才23岁的男孩朱子业。2006年7月,他结束了在西安一家广告公司的工作,捏着一张硬座车票,背起一个随身小包,登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到北京的第二个月,他在报纸上偶然读到一篇豆腐块儿大的新闻:3年前一次无意间的偷听,使美国人弗里德曼突发奇想建立了一个“偷听纽约”的网站,专门记录纽约市各色人等的谈话瞬间。如今网站每月已有400万的访问量。“为什么我不试着‘偷听北京’呢。”就这样,小朱决定开始用这种新的方式,每天记录“偷听”到的北京,一笔一笔绘出一幅北京生活的市井风情画。每天5条,朱子业用“小刀断雨”的网名,在天涯社区编辑着这个叫做“偷听北京”的帖子。每当听到有意思的话,他就在心里重复几遍或悄悄记在手机上,稍加整理以后发表在网络上。谁知出乎意料的受到网友追捧。网络上一时“偷听”成风:“偷听西安”、“偷听长沙”、“偷听上海”、“偷听大学”……
偷听的追捧者闷标榜:“在一个城市里,总有一些我们不经意间听到的言语,或诙谐,或有趣,或引人深思,或能代表我们所在城市独特的风貌。如果我们有一对敏感的耳朵,就可能从身边的这些只言片语中,感受到一些极富魅力的生活情趣和崭新的时代特征。”朱子业自己在帖子里也说:“不要说这个概念很委琐,甚至变态,相反我认为它是一个伟大的事物。这是一个物质的时代,也是一个虚无的时代。文字写手在拼命制造空洞的故事,成群的人在迷茫用它们填补着精神的空白,还美其名曰“文化快餐”。当如此的“文化快餐”弥漫开来,一个装神弄鬼的时代即将盛行。“偷听”是对这个时代最真实的记录和表达,不用渲染,不用修饰,一切来得那么活色生香,像一张用傻瓜相机随意留下的照片。 ”
对于以上言论,本人持肯定态度。作为个人爱好,就像写博客一样,无可厚非。但是要是媒体来做偷听式新闻,那就需要谨慎和商榷了。
偷听式新闻,读者初次接触颇感新鲜,但如果这样的新闻长期做或大面积做,读者就会失去新鲜感,而且问题就出现。因为偷听式新闻的本质决定了,这样的新闻中没有一个人的名字,也就是说新闻中的人物是否真实存在,我们无法确定,随之的是这新闻事实的真实性无法确定,也就是说新闻是否为记者偷听我们无法确定。这和新闻的真实性要求无疑上向悖的。由此,可以预言,无论偷听能否成为一种文化,无论它如何受到网络追捧,偷听式新闻是很难大量出现,也不应提倡的。